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发展 >> 正文 >> 正文

惹不起的于谦台上开玩笑,台下你大爷

来源:相声 时间:2023/6/26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几乎就成了现代传统艺术的代名词,从世界各地的德云社分社上可以看出,郭德纲已经把他的事业做到了全球化。

这些年里,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确经历不少的苦难和绯意,但是也就这些看似无情的打击,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要说德云社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去郭德纲和众弟子的功劳之外,最离不开的人的就要属那个最熟悉的谦儿大爷于谦了。

01起步

年出生的于谦,就像他段子里说的那样,于谦祖上确实是满族人,生在北京的于谦自幼就对相声十分感兴趣,在13岁那年就加入北京的戏曲学院相声班学习。

五年的基本功学习让他看不到这门传统艺术的前途,因为那时候,最流行的曲艺是小品,加之有着朱时茂陈佩斯之辈的辉煌,相声更难有什么发展。

后来于谦就把自己的事业重心放到了影视剧上,刚开始的时候,和很多明星一样,于谦也是先从龙套开始。

刚刚进入影视圈的于谦,接到的戏份也都是类似地痞流氓这类的配角,好不容易能出演一次“警察”,台词还是满嘴的“京片子话”。

在90年代初,最火的那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于谦在剧里扮演的就是一个流里流气的经常,而台词也只有一句“站那儿,别动!”

虽然是剧中的他扮演的是个正面角色,但是剧情需要,于谦把一个“小警察”小人得志的气质扮演的惟妙惟肖,更像是专业的演员。

而这部剧在当时的中国影视圈里,算是集结了超级豪华的明星阵容,导演是大名鼎鼎的赵宝刚,编剧是京城著名作家王朔、收藏大家马未都,和著名导演冯小刚。

几位主演也是赫赫有名的葛优、侯耀华、吕丽萍等人。就连几个跑龙套的人,单拿出来都是当时的大腕:相声演员郭冬临、大山,演员傅彪,话剧演员濮存晰,编剧英达。

这些人放到现在也的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那时候刚刚23岁的于谦,顶着一头秀发,在这些人的光辉下显得个格外的普通。

可能是觉得自己想要继续在影视圈里继续能有发展,于谦就报名参加了北影的一个导演培训的大专班。

接下来的片约,于谦也依然饰演着那些街井市民、小老板、村里的恶霸豪绅等小角色。

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在拍电视剧的同时,于谦在剧组结识了后来的妻子。

02除了相声,什么都干,每个月工资只有一块二毛钱

扮演龙套的日子一直到了千禧年之后,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但是于谦也没看到属于自己的希望。

但当时的于谦已经和妻子成了家,虽然那时候他还是每个月挣着国家发的四百多工资,可经常迟到请假的他,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也就只有一块二。

就连回到家之后,都不敢跟妻子问晚上吃什么,因为生活实在是拮据。

而当时的相声行业,在那时候,比于谦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更不收待见,用于谦自己的话说“如果当时在农村去演出,老乡宁愿去捡粪都不愿意来听相声。”

有时候和朋友喝点酒喝到兴致上了,于谦就会让妻子拿着DV在旁边帮着自己录一段,每次都要和朋友来上一段才算解馋。

不过生活的压力压得于谦还是喘不过来气,那时候,因为有了家庭,于谦除了说相声,基本上什么工作都干过。

龙套、主持人、婚庆司仪、电台主持、广告拍摄,只要给钱都干,甚至有时候为了能有活儿有关系,经常还要出去应酬。

就这样支离破碎的工作和东拼西凑的收入才把生活和家庭维持到了仅仅是最基本的状态。

虽然于谦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是有不小的社会地位,收入也很可观,但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北京爷们,让他去啃老,于谦做不到。

03起色

到了年,当一个小黑胖子找到了于谦,让他加入自己的相声团队,于谦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当时的德云社加上郭德纲一共也没有几个人,也是个名副其实的民间草台班子,虽然空有一身才能,但是没有平台和名气,自然招不来生。

好在有了于谦的加入,因为那时候的于谦已经在影视圈有了一点名气,甚至比郭德纲的名气还要高一点。

虽然两人当时有着雄心壮志,但是现实却是整个大剧场,台下的观众却寥寥无几。

一次,偌大的台下只坐了一个观众,但是郭德纲依然打趣的说:您可捡着了,你看直接让您包场了。身边的于谦也只能跟着苦笑。

现在想来这句话里有着无尽的辛酸和无奈。

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和创新,郭德纲也开始大胆的改变,不仅仅是相声本身上的创新,还要从说相声的人身上找到新的原动力。

于是郭德纲就给自己每个徒弟,身边每个搭档加了一个标签,通俗的来讲,就是给每个人立了一个“人设”。

自从有了这样的改变之后,每个人都有了鲜明的特色,观众接受起来也容易许多,慢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