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前景 >> 正文 >> 正文

娱乐传统相声

来源:相声 时间:2022/8/8

相声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娱乐曲艺,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正式始于明清盛于当代,普及于全国和海内外,主要采用口头方式以北京话为主进行表演,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并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一种曲艺艺术娱乐表演形式。

传统相声

相声的表演过程一般由被称为“垫话儿”的即兴开场白、被称为“瓢把儿”的转入正文过渡性引子、被称为“正活儿”的正文以及被称为“底”的掀起高潮后结尾等四部分组成,在表演的时候也常有省略“瓢把儿”部分的;

相声的表演方式是用艺术手法组成四到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然后在表演过程当中通过三翻四抖、先褒后贬、阴差阳错、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或违反常规等方式进行说表而“抖响”“包袱儿”使观众发笑;

相声的“包袱儿”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发展的一个过程,是相声艺术所特有的,和语言、笑声一起组成相声艺术缺一不可的三大要素,包袱儿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声艺术的关键;

相声“包袱儿”的“三翻四抖”是相声中常用来展示包袱儿效果的方式,“三翻”是指反反复复对矛盾假象进行渲染和强调,“四抖”是指在经过多翻铺垫之后再出其不意地揭露矛盾的真相,以引人发笑;

相声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我演我”的本色表演,并不完全依靠相声演员的外部形象和形体动作,相声演员的外部形象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而形体动作则是一种为了使对话更生动而采用的辅助手段;

相声表演的演员既不以故事叙述者身份进行表演,也不以剧中角色身份进行表演,而是以对话者的身份进行表演,同时相声演员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叙述性的语言,而是通过对话性(即问答式)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相声在展示处于最重要地位的“包袱儿”艺术时,大都运用误会手法依靠对话来进行,包袱的现象与本质等双方所形成的喜剧矛盾分别由相声演员担任,并通过具有相声自身特点的对话来逐步揭露矛盾;

相声表演的常用道具有在长篇相声中使用的醒木、可虚拟为武器或文具等其它物品的折扇、在化妆时作为道具的手绢、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用的竹板御子,以及传统相声中经常使用的桌子等;

相声可以按其表演形式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等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长短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表演,一个主叙述称“逗哏”,一个辅助对话称“捧哏”,表演时逗哏站在桌子外侧边,捧哏则站在桌子正后边,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演员表演,“逗哏”和“捧哏”之外的演员称为“腻缝”;

相声的这几种类型中,单口相声是从民间故事和笑话发展、演变而来的,兼有故事和笑话的艺术特点,对口相声主要为两个演员之间的双边对话,群口相声是在对口相声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的多边对话,也可以具有某些戏剧特点;

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在其三种表演形式中,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表演时,根据“逗哏”和“捧哏”所表演说话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的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等三类;

对口相声创作中包袱的组织,相对单口相声而言可以不受情节、人物性格的制约,而更容易依靠对话来构成包袱、塑造形象,其艺术生命的经久不衰与它的内容形式之间的这种和谐有很大关系;

相声还可以根据其主题内容分为歌颂新人新事新政策的歌颂型相声、诙谐搞笑叙述各种生活现象的娱乐型相声和讽刺各种丑恶现象的讽刺型相声等,也可以根据其创作主题年代分为解放之前的传统相声、从解放到改革开放之间的新相声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当代相声等;

相声传统的艺术手段基本功主要是“说”、“学”、“逗”、“唱”,“说”是指说笑话和绕口令、打灯谜等,“学”是指模仿各种不同人物风貌和歌唱叫卖声以及各种鸟兽的叫声等,“逗”是指互相抓哏逗笑,“唱”是指唱太平歌词等;

相声表演中,很多节目在实际情况下主要是偏重运用这四种手段之中的一两种手段,而且实际运用的具体手段也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相声演员也往往以其所善于运用的某一些手段而形成各人之间不同的特色风格;

基本功“说”常以讲故事、说话和铺垫等方式,包括说、批、念、讲等四种手法,具体的可有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和趣闻轶事等;

基本功“学”常以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等方式,具体的可有传统的学唱戏曲名家名段,现代的学唱歌跳舞,以及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井吆喝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等;

基本功“逗”常以制造笑料、抓哏取笑等方式,具体的可有褒贬评论,或讽刺嘲谑等,以演员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的口吻互相捧逗来寓庄于谐,表现真善美,展现相声的艺术魅力;

基本功“唱”常以演唱“太平歌词”的方式,具体的可有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农家乐”、“算了又算”和“十二月探梅”等民间小调,还有被称为“柳活”的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等;

相声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旧石器时期~公元前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及其后人著作《韩非子·难三》记载有:“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年~?)著作《史记·滑稽列传》中也记载有著名的俳优优孟谏楚庄王熊旅(?~公元前年)的故事;

先秦时期的“俳优”是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他们的表演以插科打诨为主要特点,并不排斥音乐、戏剧及歌舞成份,和相声之间虽然不能直接简单的画上等号,但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五胡十六国后赵(公元年~公元年)羯族首领石勒(公元年~公元年8月17日)时期,有一个官职为参军的参谋军务官员贪污,石勒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该参军,并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由此形成参军戏;

唐朝时期(公元年~公元年)参军戏延续结合俳优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兴起,内容以滑稽搞笑为主,以嘲弄讽刺为能,由一个表演者戴头巾穿绿衣服称为参军,另一个表演者则穿破衣服像僮仆称为苍鹘,类似于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

宋朝时期(公元年~公元年)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繁盛,其中以模仿各种声音与动作娱悦观众的表演形式被称为学像生,文学家孟元老著作《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记载有:“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

明朝时期(年~年)关于象声的记载主要见于文学家林嗣环(年~约年)著作《口技》,“百戏”象声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使听者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清朝时期(年~年)文学家钮琇(年~年)著作《觚賸续编·象声》记载有:“都下有为象声之戏者,其人以尺木来。隔屏听之,一音乍发,众响渐臻,或为开市,则廛主启门,估人评物,街巷谈议,牙侩喧呶,至墟散而息。”;

晚清时期的相声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其它一些曲艺形式,而基本形成了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现代特色和风格曲艺形式,主要用北京话讲,在全国各地也有以各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现代相声主要有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等三大发源地,其表演方式最初有在帷幕中表演的“暗春”相声,和公开表演的“明春”相声两种,之后就只有“明春”一种相声在继续发展;

现代相声艺人有据可查的最早记录是清朝道光时期(年2月3日~年2月25日)的满族八角鼓票友随缘乐(原名司瑞轩)著作《随缘乐》记载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就已有重大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中国“明春”相声的开山祖师是张三禄的徒弟,被称为“天桥八大怪之首”的“穷不怕”朱绍文(年~年),这位落第秀才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文学色彩并流传至今的相声作品,而且他在天桥一隅用白砂石磨成的细粉末画出演出的场地,进行很有仪式感的相声演出,使相声真正走上艺术舞台;

朱绍文还为相声门定下规矩,明确拜师的条件和程序,以师徒形式代代传承相声艺术,他原本以单口相声见长,随着他收下徒弟“穷有根”、“贫有本”等人之后,还不时以二人或三人形式进行集体表演,以一精明一痴傻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提升相声的艺术效果,并形成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的雏形;

上世纪30年代,以刘德智、马德禄、张德泉、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李德钖和李德祥为代表的八位相声大师,在相声艺术造诣上都有各自过人之处,他们在北京、天津及济南等地的表演给观众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艺术体验,活跃并带动了当地的相声市场,使相声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解放后许多相声艺人进入专业演出团,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显著提高,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家也开始参与到了相声的创作之中,稳定的创作团队和演员团队使相声艺术在解放后发展迅速,商业相声演出甚至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最盛行的娱乐方式;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各种影视及综艺节目的兴起,表现形式更为丰富的影视剧和流行歌曲、小品等形式开始成为观众们更多的选项,相声的地位逐渐下滑,甚至导致一些有实力的相声演员也主动转行;

年,郭德纲(年1月18日~)在北京创办北京相声大会,年在天桥乐茶园更名为“德云社”,借鉴综艺节目和港台喜剧特征,放弃铺平垫稳的抖包袱方式,而改用简单直接的无厘头笑料,并顺应时代潮流创作大尺度包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相声粉丝和一大批相声从业人员;

年之后,以高晓攀(年8月2日~)于年5月16日创办的嘻哈包袱铺和李寅飞(年10月20日~)于年3月创办的大逗相声等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民营新文艺相声群体,眼界开阔不受传统思想束缚,接受互联网新媒体短视频等新生事物,以及外国喜剧风格模式,创作了不少新时代相声作品;

年12月21日,相声曲艺项目被批准列入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项目序号22,编号BJV-1;

年6月14日,相声曲艺项目被批准列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项目序号,编号V-47;

年12月13日,天津师范大学被教育部批准认定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相声项目,序号9);

年11月12日,广电总局中国广播艺术团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相声项目,序号,编号V-47-2);

相声表演从百姓生活中吸取智慧和幽默,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揭露和讽刺,表达普通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精神,并采取直接面向观众进行密切交流的方式,尤其是将捧哏演员作为代表观众观点的代言人与逗哏演员进行对话,从而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观众可以通过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在笑声中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以其充满生活内容的独特艺术形式成为一朵优秀的中华民族艺术之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