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博大精深,组织包袱的手法也正是语言技巧的闪光。对口相声的表演技法多种多样,以翻包袱为例,有正翻、反翻、刨着使等等。而组织包袱的手法林林总总将近二十种。无论传统相声,还是创编相声都万变不离其宗。这其中有一种表演技巧最难驾驭,不仅很少有人用,而且能得地道且出彩的更不多见,这就是“扑盲子”。“扑盲子”本是相声门业务场上的一句春典。特指相声表演时一方把对方问住了,然后对方开始找辙,演员在台词上要表现出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说话颠三倒四,没准词儿。但实际上,这只是给观众的直观感觉,在册子上每一句都清清楚楚,演员必须照词演。在看似语无伦次的表述中还夹杂着包袱,这就是“扑盲子”高级之所在。传统相声里《老老年》和《扒马褂》都用到了“扑盲子”,而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圆谎。这两段相声郭德纲都使过,也都用到了这一技巧。相比来说,郭德纲在《老老年》里的表现要比在《扒马褂》中运用得更醇熟。底包袱上,乙问:豆腐为什么白给人吃?郭德纲从砂锅绕到豆腐房掌柜的,再到猜谜语、上台阶的这一大段扑盲子,把想要竭力圆谎又难以自圆其说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观,在《扒马褂》里,郭德纲去的是泥缝的角色,圆谎过程中虽然也有让对方抓住漏洞的地方,而且表现出了强词夺理的姿态,但却少了“自我否定”的一面。要论使“扑盲子”,郭荣起先生的表演堪称教科书。郭马赵的群口《扒马褂》又被观众称之为顶配版《扒马褂》。在这块活里,逗哏的马三爷扮演说话云山雾罩的“少爷秧子”,捧哏的赵佩茹刨根问底,泥缝的郭荣起则想法设法帮着圆谎。从台词分量来看,显然是泥缝的占了重头。在“蛐蛐掉茶碗里淹死了”“烤鸭子飞楼上”这两番中郭先生将“扑盲子”的技巧运用的炉火纯青。比如头一番圆谎,郭先生先从“骡子”“螺蛳”的谐音上打算蒙混过关,发现行不通之后又从茶碗上找辙,“比茶碗大的那是饭碗,比饭碗大的是盆,比盆再大的那就是洗澡堂那池子”说到这儿,又“自我否定”的找补一句“可是洗澡堂那池子又不能喝茶呀!”这么一来,包袱也就跟着带出来了。而圆谎时的没理狡理则表现在第二番,赵佩茹问:“噢,您说是这么一抡,抡上去的?不行啊!他说的是飞。啪啪啪……飞上来的!”这时郭荣起表现出强词夺理的一面,“哎哟!差一个字眼全不行?你别让我问住咯,在这个旧社会戏园子里打架,这个扔茶壶那个扔茶碗……第二天报纸上登出来了‘某个戏园子打架飞茶壶、飞茶碗……’这茶壶有翅膀么?它怎么叫飞茶壶呢?许它飞茶壶,就许我飞烤鸭子!”这才是教科书式的泥缝。看似都是“胡说”,到底郭荣起的演绎好在哪?首先,“扑盲子”不能让观众有所察觉,得让台下觉得演员真的就是思维混乱,语言缺乏逻辑性,这样包袱才能响。其次,圆谎的角色本身就是复杂的,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多穿几天马褂,因此帮着逗哏的“秧子”圆谎。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表现出无法自圆其说,又要表现出强词夺理,还得夹杂这对这份差事的煎熬无奈。唯有这样底包袱“马褂给你了”才能抖得脆,抖得响。“扑盲子”的词儿是死的,但表演是活的。能把“胡说”以假乱真的演出来,并且把角色丰富立体,这就需要演员经年累月的舞台积累和个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337.html
上一篇文章: 相声贯口八扇屏赏析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