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市场 >> 正文 >> 正文

人已故,艺长存他们是复兴茶馆相声功不可

来源:相声 时间:2022/8/5

现如今,全国各地相声小剧场普遍呈现出空前火爆的局面。以前对相声知之甚少的观众愿意买票进园子里听相声,对于相声艺人和整个行业都是难得的幸事。不可否认,郭德纲以及德云社的存在确实对培养观众群体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追溯相声的发展历史,本就是旧社会老艺人在明地上演给百姓大众的曲艺形式,即便解放后相声进了剧场登上舞台依然没有脱离观众,唯有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才能将幽默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亲民的曲艺形式一度远离了观众的视线。直到年,天津相声老艺人于宝林提出恢复“相声大会”的倡议后,才让这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艺术走到了新的命运拐点。

作为相声泰斗马三立的亲传弟子,于宝林先生对于复兴茶馆相声有着历程碑式的影响。孤木不成林,当年于宝林先生的提议得到了众多天津相声同行的积极响应,这其中就有今天要聊的天津茶馆相声复兴的四位“肱骨之臣”,他们就是尹笑声、黄铁良、刘文步、陈鸣志。

这四位老先生如今都已作古,但常在园子里听相声的老观众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恢复相声大会的初期,他们最先自发组织了“九河”、“众友”两个民间相声团体,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也曾让他们入不敷出,但老先生们还是坚持挖掘整理传统段子,风雨无阻的在各个小剧场赶场演出。

当年,即便是在曲艺之乡的天津,想让相声重现昔日的火爆也并非易事,最初茶馆相声的票价仅五块钱,还奉送一壶茶,即便如此每场上座率能到七八成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在这些观众中绝大多数都是五十岁开外上了年纪的老粘子。相声老艺人与老粘子们的重逢,时隔多年在园子里再次碰撞出久违的现挂、接下茬还有踩到裉节的叫好声。

如今回顾四位老先生当年在园子里常演的把杆儿活,有的已经失传,没失传的也很难有能超越的版本了。黄尹档的《三节拜花巷》、《八大吉祥》;尹笑声的《武坠子》、《财迷回家》;刘文步的《山西家信》、《窦公训女》以及杨家门亲传下来的太平歌词;陈鸣志的《吃月饼》、《老老年》都成为几代茶馆相声拥趸者难以磨灭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