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曾经的老纲丝,笔者如今成了一些人口中的“纲黑”,到底发生了什么?
网络上流传着一段视频,某博主在直播间透露,郭老师亲口告诉他一件事,他一个电话就能让平台给那些骂德云社的人封号,一句话的事儿,没那么干就是想给他们留饭罢了。
有网友问:郭老师是不是说那个“码字的”,该博主挺痛快:是,就是那个“码字的”。
这一句话不要紧,没几天网络上连“郭老师打电话封码字的号”表情包都出来了。
没错,笔者就是那个“码字的”,ID全名叫“我就是个码字的”。
这位博主还透露,郭老师说:我之所以没有对他下手,就是念着当初他在我的专场上给我送过一次小礼物,我也不知道怎么得罪他了。
好嘛,“小礼物”的表情包也出来了,真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从送礼物的纲丝到恨不得封号的“码字的”,可能有些网友会好奇,这个“码字的”和郭老师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一、喜欢
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笔者开始喜欢郭德纲相声大概是在年和年左右,和很多人都一样,当时初听郭德纲相声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的相声和其他人不一样。
当年听到的相声多数都是晚会相声,包括侯宝林和马三立的相声录音也几乎都是十来分钟左右的,笔者最爱听的老先生作品像侯宝林《三棒鼓》和郭荣启《打牌论》时间都不长。
郭德纲的相声动辄就是三十分钟起步,虽然不是那么精悍,东西有些碎,但结构不错,尤其节奏相当舒服,小包袱特别多,而且还非常俗,当然,那个时候的俗不是低俗更不是三俗而是通俗,也就是接地气。
打个比方,同样是糖,之前那些短小精悍的经典相声是浓缩的糖块,郭德纲的相声则是膨化的棉花糖,看着很过瘾,吃着也很甜,都是糖,吃法不同结构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
总结起来,当时喜欢郭德纲相声的原因:新奇,通俗,搞笑。
当时听得最多的郭德纲相声是《西征梦》,除了我字系列之外,还特别喜欢听他给徒弟捧哏的一些相声,比如郭德纲和何云伟合作的《报菜名》就是相当出色的一版,至今还听。
和其他纲丝一样,笔者后来还追过郭德纲的单口相声,比如《九头案》就听了好几遍,有些桥段还借鉴了一下,写在了笔者的相声小说《攒底》里。
一句话,那个时候郭德纲的相声真好,怎么都听不腻。
二、追星
喜欢郭德纲相声之后,虽然不至于像追星族一样着迷,但笔者也到处搜集郭德纲的相声音视频,买盘、下载、交换,总之想尽办法搜集全郭德纲的相声,然后就像过冬的松鼠啃松果一样,一个相声一个相声听。
当然,最过瘾的还是去现场听,小剧场和商演都去过,可能最过分的就是坐高铁和坐飞机去外地听商演,在商演举办剧院旁边找一个酒店住两天,看起来就像“听相声两日游”。
去北京出差时每次必须钻一次德云社小剧场,碰到谁听谁,从来不挑,感觉都挺好,而且那时候台下的气氛非常好,听相声的人普遍都比较懂,知道怎么搭茬,也知道该怎么叫好或集体发出“咦”,总之气氛超好,每次都是快乐之旅。
那位博主转述郭德纲的话里有一句:我念在他在我的专场上送过一次礼物的好。
其实笔者在商演现场不止一次送过老郭礼物,有时候是笔者送,有时候是笔者的爱人送过去,现在留有照片能看到礼物的就一次,因为那次不知道为什么,全场上千观众只有一个人送礼物,所以印象很深。
如今看来,笔者当然不能算饭圈,差不多可以算一般狂热的追星族,毕竟能做出坐高铁和坐飞机听小剧场和商演的粉丝也不能算多,大部分人那时候还是更多在网络上踅摸老郭的相声听,基本上一分钱不花。
有人在网络上问“你对郭德纲有什么样的看法”,笔者的答案是两个字“爱过”。
三、淡漠
第一次在网络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