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七十年代前期,全国只有一对相声演员还在表演。那就是马季和唐杰忠。这一时期,他们创作表演了《海燕》《友谊颂》和《高原彩虹》等应时应景的作品。
后来这些被认为是马季创新的“歌颂”型的相声。但进入八十年代,马季先生显然是抛弃了这种创作模式,像《宇宙牌香烟》和《五官争功》都是典型的讽刺型相声。自此,歌颂型相声昙花一现,就寿终正寝了。
而相声真正迎来春天的,还是姜昆和李文华在七十年代末创作表演的《如此照相》。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作品,政zhi味道非常浓郁,包袱设置也非常精巧。这样的相声能够公演,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这段石破天惊的作品代表着新相声,正式走上了舞台,并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使姜昆,李文华二人一炮走红,成为相声界的明星。
李文华先生年,于82岁高龄去世。姜昆还奋战在相声表演的第一线。最近还带来了一段关于广东话的相声作品。只是其水平已经和年轻时,有了断崖式的退步,让人替他感到尴尬。
在此之前,也诞生了一部政zhi色彩十分浓重的相声作品,就是常贵田,常宝华叔侄二人表演的《帽子工厂》。
只是这段作品,创作手法太过单一,包袱设置有些牵强。因此,未能达到《如此照相》的高度。但能在那种特定环境下,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也已经实属不易了。
在这个时间段,侯宝林大师也重获新生,走上了舞台。但侯大师很快发现,现在已经是马季和姜昆的天下了。虽然他们是自己的徒弟和徒孙,但关系一直很微妙。
于是,侯大师不得已再次退居二线,转而扶植自己的儿子侯耀文。侯耀文和石富宽这一对搭档,也是八十年代很火的一对演员。
身为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的侯耀文,也确实为侯家军,拉起了一支队伍。而现在侯耀文更多被人提起,还是因为他收了一个有名的徒弟,叫郭德纲。
马三立先生终于在年,重返相声舞台。据说他的第一次出场,台下就响起了炸雷一样的掌声,竟然持续长达十分钟。天津人太爱马老了,而马老的相声也太地道了。
马三立和王凤山二位先生从此开始搭档,共同表演了《开粥厂》《黄鹤楼》和《卖挂票》等经典传统相声。这些作品,都成了后辈相声演员们,学习相声最好的教材。
王凤山先生去世后,马老只能开始单口相声表演。人们忽然发现,一座单口相声的高峰,又出现了。马老对相声研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任何表演形式都不在话下。
马三立先生长子马志明,深得马老的真传,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艺术风格他从年开始,他正式登台和天津观众见面。
马志明先生的传统相声功底最为深厚。他在马老先生的风格上又增加了丰富的肢体语言,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而他创作的新相声,比如《纠纷》等,也都是传世之作。
一句“二个他妈妈,你快拿大木盆来耶!”就知道是高英培和范振钰两位先生到了。有高英培在,现场就没有不火爆的。《钓鱼》《教训》和《不正之风》这三座相声界的巅峰之作,都是八十年代的经典。
相声中的“帅卖怪坏”,很少有人以“卖”为特色。而李伯祥先生就是“卖”的典型。他在天津卫有“李快嘴”,“李大白话蛋”的称号。
李伯祥和杜国芝两位先生很多作品中,都包含着大段的贯口。老李到外地演出,出门走一圈,就能把当地的地名编出一个贯口使出来。老一辈相声名家的基本功,那真不是吹的。
天津相声名家中,同样还有以“帅”著称的。这就是老活,新活都挡不住的魏文亮先生。魏先生的相声功底极为扎实,抖起包袱更是火爆、干脆。
七十年代末,魏文亮在和孟祥光合作的相声《要条件》中,模仿天津女青年,就是发挥了火爆,干脆的特长。“买嘛了,买嘛了,买嘛了”,“没有西马甭打算订婚”。这些都成了天津卫的流行语。
当时,天津还活跃着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马志存;刘文亨,班德贵;常宝丰,王佩元等组合。那是天津相声,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也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时代。
回头再看关外,八十年代的沈阳,正是杨振华,金炳昶二位先生最火的时候。杨振华甚至被称作是“人民的代言人”。
杨振华先生的相声笑点密集,包袱火爆。这一时期,杨先生创作表演的《假大空》《油水大》《动物世界》《下棋》,都是永不过时的经典。
纵观整个八十年代,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正是最后一批靠师徒传承下来的老艺人。在这一时期,正是他们艺术生命的一个高峰。这批相声名家,经过多年的蛰伏,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批老艺人相继过了自己的高峰期,显得低沉了很多。而当时那些没有经过师徒传承的相声演员,又显得后劲不足。因此,进入九十年代,相声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其实也是一个断带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