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为何德云社相声离不开三俗是剧场模式决

来源:相声 时间:2022/11/11

如今的相声界有点像《倚天屠龙记》中的江湖,“主流”相声圈像名门正派,德云社像被围攻的明教。不过不同的是,德云社暂时还没被孤立,而且业务发展得最好,不少演员在演艺圈也混得不错,简单说就是有一定群众基础。

德云社

我也喜欢听德云社的相声,但肯定不是因为他们的相声质量有多高,更不是他们的粉丝,而是因为两个原因:

1、我希望经常听相声,尤其是临睡前想放松一下,但总不能翻来覆去只听老段子吧,能满足要求的很少,也就德云社算得上高产,不断露脸,而且很多演出被公开发布在了优酷上。

2、德云社以外的相声也不怎么样,肯定有水平不错的,少听几段感觉很不错,但再多听几段的话,感觉还不如德云社。

我想很多人跟我的理由差不多,正因为只是想放松,并不太在意具体说了什么,情绪到了就行。德云社上上下下似乎对“三俗”高度依赖,或许是因为这类内容更能带动现场气氛吧。但听得多了,就感觉味同嚼醋,甚至比较反感了。

先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

晚会相声注重内容,要为晚会的主题服务,而且传播面广,肯定要求雅俗共赏。剧场相声就一个目的——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下次还想来听,因此形式大于内容。段子是有限的,肯定不能只靠内容,更何况还要“拖时间”,就只能靠互动式的插科打诨。

接下来展开来分析。

德云社说的究竟是什么相声?

关于德云社相声的争论有很多,在做出判断之前,需要搞清楚他们说相声的目的。

德云社的相声属于剧场和商演的方式,和晚会相声有本质的不同。

一是观众的目的不同。后者观众是不掏钱的,演出是为主办方服务,往往要符合主题,以歌功颂德为主,可不可乐不重要,在那样的氛围营造下,图个热闹最重要;而前者观众是自己掏钱的,不可乐的话就想退票,下次也就不会再来了。

二是演出的频次不同。晚会不会经常举行,其中的相声节目也很少,因此相声演员露面的机会很少,不知名的演员的机会就更少了。剧场和商演则不同,为了赚钱,相声剧团必须加大营销力度,不放过任何演出的机会。在演出很少的情况下,创作的压力不大,而且往往一个段子只说一次,因为有可能是为晚会主题量身定制的。频繁演出就不同了,要想方设法把观众逗乐,让大家觉得不虚此行,从而让更多观众成为回头客。但也正因为是频繁演出,创作的瓶颈就非常突出,这是一对矛盾,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一矛盾。

插科打诨

德云社找到了第一个解决方法,这其实也是旧社会“卖艺时代”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插科打诨。说白了就是各种小笑话、互动,迟迟不说正题。晚会相声一般在10分钟以内,剧场相声动不动就是二三十分钟,因为票价上去了,时长也得跟上,观众才会觉得值。

很多情况下,观众都忘了演员要说的正题是什么,因为只顾着看他们插科打诨了。而插科打诨也成了演员们真正的“绝活”,因为容易让观众笑。一旦找到了效果很好的小段子,他们就会高度依赖。郭班主讲的“于家事”,很多观众估计早就反感了,只是在忍耐罢了,因为还想听他们后面的正题,但他们却早已成为习惯,以为观众都喜欢这些,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插科打诨只解决部分问题,但不能只靠“掺水”就彻底解决问题,还要在正题上动脑筋。

德云社的第二个解决方法,就是围绕传统相声做各种变种。写新段子要有很强的文学创作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这一挑战对于德云社一众年轻演员们来说过于艰巨。更何况就算有那个水平,也很难保证频繁商演的供应量。并且讲现实题材还有风险,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而传统段子量足够大,还经过实践的反复考验、打磨,都很成熟,在这些段子的基础上稍加改编,结合演员的不同风格,很讨巧,演出效果也有保证。

只靠插科打诨和正题的内容,还不够保险,还要在演员身上做文章。

德云社的第三个解决方法,是制造明星光环。相声其实没什么严格标准,不是每个观众都懂基本功、专业名词,况且众口难调。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来演绎,效果会大相径庭。德云社充分利用各种比赛、综艺、晚会,让筛选过的不错的演员们频繁露脸,批量地制造“明星”,当这些带着明星光环的演员演出时,粉丝们就会降低对内容的要求。只要“明星”往台上一站,举手投足都会受欢迎,插科打诨也就更容易了。制造出了明星,再进行批量复制,这就能保证规模化演出的供应。

作为一家企业,德云社的模式有没有错?

德云社采用的是公司化模式,是一家商业化运作的企业,我们用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而不是用个人好恶,更不是主流非主流之争。

作为营利性的企业,赚钱是根本,是企业的首要目标,这毋庸置疑。德云社这家企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商演卖门票。接下来的分析都会围绕着这个模式,因为这是根本的出发点。有人说他们还参加综艺、拍电影、卖大褂等等,这些都不是核心模式,只有卖门票才是根本。

怎么才能赚到更多钱呢?一是门票要能卖得出去,二是开更多的商演。

观众是为了放松、开心、开怀大笑才来看相声的,演员在现场就要想方设法把观众逗乐,这样口碑才会好,才有更多人买票。品牌知名度高了,就会有很多合作的代理商,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出更多商演。小剧场规模小,胜在量多、频次高,现金流不会断,还能让更多人获得演出机会。巡回专场规模大、票价高,但频次低,而且观众要求更高。

德云社为了增加商演次数,搞出各种名目,比如开箱、封箱、纲丝节、成立/从艺周年、XXX专场等等,每个组还有常驻的小剧场,有点名气的演员出场的频次实在太高。再优秀的演员,出镜太多也会令人生厌,说话太多也会言多必失。内容创新跟不上,那就只能在插科打诨上“变花样”,为了把观众逗乐不择手段。

就像二人转演员,唱二人转并不能吸引大多数人,那就搞出各种“绝活”,做鬼脸、灌啤酒、摔马趴、高空劈叉等,这些反而成了他们的主要技能了。

二人转

插科打诨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没下限,节目水分太多,总体质量下降,就会令真正的相声爱好者越来越失望,就算是粉丝也会喜新厌旧。这是商演模式的必然,除非节目质量能保持高水准,还得不断出新。

说来容易,想做到就太难了。很多老相声演员的创作能力都很一般,更何况德云社这一大帮年轻演员呢?新时代的新段子出不来,那就得依靠传统相声,把老段子翻翻新,至少能保证一定的质量,但副作用也来了——听多了厌烦。

很多人说岳云鹏基本功不好,其实还可以,至少比很多人要强,再加上演出经验很丰富,控场能力不错,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他能自己创作,而且比起其他人算是高产了。所以说,他的成功是因为综合能力。其他没有创作能力的演员,就只能抱着老段子吃老本了,自然很难有大成就。

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德云社还做了一件很有魄力的事——将自己的段子放到网上给大家免费看。在优酷、喜马拉雅的力捧下,德云社积攒了大量的爱好者(很多谈不上是粉丝),进一步推动了门票的销售。

很多段子其实在网上早就看过了,甚至看过很多遍了,为何还要去现场看呢?这可以跟唱歌类比,有些歌手代表作就那么几首,到哪都唱,还不是一样有人请?很多人总想着相声要不断有新内容,还是停留在晚会相声的阶段,而商演相声本身就是截然不同的。

结论

说了这么多,最后得出三个结论:

1、德云社的各种做法,其实都是基于其剧场模式,是符合商业逻辑的行为。

2、对德云社这家企业而言,单纯谈论相声质量没有意义,使业务转起来才是关键。

3、德云社谈不上对相声“复兴”,只能说是将相声实现了商业化,让这个行业保持了活跃度。

如果德云社也“反三俗”,以目前的惯性,将很难在小剧场中吸引观众,门票也就很难卖了。除非缩小规模,做小而美的精品剧团,那么相声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如果都回归了体制内,相声也就不火了,这是大家都希望的结果吗?

任何商业化,都不可能一直走上坡路,等到实在走不下去了,要么做大的变革,要么灭亡。

(作者简介:做了近20年管理咨询,目前除了咨询业务,还经营贸易业务,兼顾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民企尤其颇有心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