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从时代上可以简单划分出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传统相声很瓷实,很经典,耐听,但要论具备时代气息,和观众息息相关,反映现实,针砭时弊,那还得听现代相声,而现代相声的代表人物则首推姜昆。
网上有些人张口闭口说姜昆就一段相声代表作《虎口脱险》,这个说法就太不严谨了。
首先,《虎口脱险》是法国二战喜剧电影,该片拍摄时姜昆应该还在上中学,不可能去法国当导演。
其次,姜昆现代相声代表作甚多,有《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着急》、《楼道曲》以及大型相声剧《明春曲》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
在姜昆的诸多代表作品中,笔者认为,最经典最写实同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年春晚上和唐杰忠合作的《着急》。
笔者三十年来听了无数遍《着急》,发现这段相声始终没过时,相声中反映的很多社会现实和痛点如今依然还在。这段相声不论从哪方面讲,都堪称是中国现代相声的天花板。
一、相声三段式结构
《着急》的主角是普通城市居民老季,因为总着急,所以得了个外号老急,该相声只有十三分钟左右,但在结构上分成了三段:
第一段,让老急着急的一天
早上醒来和闹钟着急,出门和邻居乱堆乱放杂物着急,路上和汽车着急,上班迟到和考勤着急,中午吃饭和大师傅着急,下午开会和领导着急,下班买菜和小贩着急,回家休息和电视节目着急。
第二段,让老急着急的孩子
孩子没出生时和预产期着急,出生后为孩子早教着急,孩子大了点为上托儿所开介绍信着急,孩子上学为出生日期超了几天着急,上学之后为辅导功课着急,初中为孩子早恋着急,大学毕业为找工作着急,工作找好了为孩子的婚姻着急。
第三段,让老急着急的物价
邻居二大妈一嗓子“副食品价格上涨20%”让老急为物价着急,把小卖部买空囤积居奇后又为价格不涨着急,物价不涨副食品不仅长毛还被邻居薅羊毛更让老急着急,等到物价下调20%消息传来,老急这回彻底急了。
这三段的组合非常顺畅,衔接巧妙,都是围绕着“老急”这忙碌的半生,说这是一段老急的《我这半辈子》也没问题。
二、那些延续三十年的“着急”
《着急》之所以经典,很大原因在于该相声中所说的那些让人着急的事情在之后三十年内要不就是一直存在,要不就是换了方式依然还在我们周围。
1,买的闹钟不响
粗制劣造的商品,好像一直都存在。
2,满院子的煤山、白菜山和自行车
每天出门先爬小四家的白菜山,再爬小五家的煤山,然后从三十多辆自行车里穿过。
现在则是楼道里堆杂物,小区里乱停乱放汽车。
3,汽车和自行车抢道
现在是互相抢道,不过很多时候是自行车、电瓶车跑到机动车道上来。和那时候的区别在于,三十年前汽车一脚油门走了,现在上下班高峰期改成自行车、电瓶车一溜烟跑了。
4,开会冗长
《着急》中有一个引起现场观众热烈鼓掌的点:什么国际的国外的这个月的下个月的去年的今年的,好不容易他讲完了,旁边一位站起来了:同志们,我再补充两句。
你补充什么呀!
现在的冗长会议逐渐在减少,不过海量的各种会议群在增多,以前在单位开拖拉机会,现在改回家抱着手机开拖拉机线上会。
5,讨价还价
老急在菜市场和小贩讨价还价,为小贩的斤斤计较着急。现在类似的事情改成了线上,而且不光是买家和卖家着急,有时候还反了过来,电商客服和卖家为了一些奇葩客户着急,比如著名的“我是学生”。
6,八十集电视
电视剧一放就是八十集,还不一块放,一天一集抻着你,打头一集开始搞对象,四十多集了还搞不上,让人着急。
这个不用多说了吧,现在的偶像剧、古偶剧、肥皂剧都是这个节奏,估计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类似的吐槽早在三十年前就有了。
可能有人会问,三十年前也有这么长的电视剧吗?抛开《三国演义》这种大剧外,像《爱你没商量》和《渴望》都挺长的,按时间看,估计《着急》吐槽的可能是《渴望》。不过吐槽也没用,之后没两年出现的《京都纪事》达到了集,现在的偶像剧都能给跪了。
7,国足
要不你看看球赛?
中国队这干踢不进球,你不着急啊!
姜昆可能是在春晚上吐槽国足的第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国足居然还是“干踢不进球”让人着急。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国家队主教练高丰文就坐在台下,年亚运会上国足在国庆节当天的四分之一决赛上0:1输给泰国,全场围攻射门无数一球不进,可谓真正的“干踢不进球”,这场失利引起全国球迷哗然,所以姜昆在年的春晚上吐槽一句国足也不算过分。
8,带孩子
孩子入托的介绍信,工厂和托儿所之间互相扯皮踢皮球,来回套娃,让人着急。现在类似的事情虽然少了,但在有些地方还存在“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问题。
孩子入学,生日超了几天不能上。对于九月一号到十月出生的孩子来说,这件事一直存在。
辅导功课,说有一个池子,开放水管48小时放满,开排水管放水需要69个小时排空,说两个管子一起开,多长时间能把池子灌满。
这是一个经典的应用题吐槽,始作俑者就是这个相声。
至于孩子早恋、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工作之后找对象难,咱们不用多说,同样的问题三十年了依然还有,尤其是找对象,剩男剩女现象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
9、通货膨胀
让老急着急的物价问题应该来自于当年的“物价闯关”,由于市场放开价格放开,很多商品物价上涨过快,也就出现了老急那样“囤积居奇”的人,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有深刻体会。
相声的最后传来消息,副食品价格下调20%,这似乎是一个预言,因为这段相声之后一年多,整个市场都稳定了。
类似的通货膨胀现象在近些年也是屡见不鲜,只不过都是集中到了局部,比如“蒜你狠”和“糖高宗”等等,最贴近生活的大概就是猪肉了。
整体来看,相声《着急》里吐槽的各种让人着急的现象,还有很多依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因此这三十年来不管什么时候再看《着急》,依然让人百感交集,这就是该相声的核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着急》这种类似“我这半辈子”的叙事方法和调侃方式,在日后也被一些相声演员所借鉴,比如《我要幸福》和《我这一辈子》等等。
三、姜昆功不可没
可能有人会说,《着急》的作者是梁左,《着急》是经典也是梁左的功劳。
这话并不严谨,首先,姜昆和唐杰忠在该段相声里的表现堪称极其出色,配合默契语言流畅,每个字每句话都能做到字字清楚声声入耳,节奏紧凑,一看就是经过长时间打磨出来的作品。
尤其是姜昆,他在该段相声里不仅语言表达能力是巅峰状态,而且还上演了一段现代相声里的精彩贯口,也就是老急和小贩讨价还价那段。
顺带科普一下,所谓贯口,不是只有《报菜名》和《地理图》才叫贯口,现代相声里同样存在很多贯口,姜昆这段现代贯口对那些说姜昆不会贯口的人是一个最直接的反击。
其次,梁左是作家和编剧,写相声也是他的特长,但他的文字转换成相声则需要相声演员的帮助,因为梁左是不表演相声的,没有这方面的认知和经验。这就需要姜昆和唐杰忠的努力和帮助,尤其是姜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相声的作者一栏都写着梁左和姜昆两个名字的原因。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如果没有姜昆的慧眼识才,也许梁左会像他的母亲谌容一样成为知名作家,或者像他父亲范荣康一样成为著名编辑。
遇见了姜昆,梁左不仅是一名著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相声作家,还成了著名喜剧编剧。
通过姜昆,本山大叔从铁岭走向央视,陈佩斯朱时茂从电影演员变成小品鼻祖,梁左从作家成为著名喜剧大师。
《着急》就是姜昆、梁左和唐杰忠献给中国相声界最好的经典珍藏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