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前景 >> 正文 >> 正文

趣谈相声文化

来源:相声 时间:2023/11/10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谈起相声,自然想到相声的传承地——天津。都说天津人说话哏儿,是因为天津人喜欢相声,相声这门艺术植根于天津民间,长期以来,相声在这里传承和发展,相声影响着天津人。

天津这个水旱码头,自年“庚子赔款”以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先后在这里划分区域,沿海河两岸建立了租借地,他们在这里大兴土木,盖起了成片的洋楼。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富商巨贾和清朝的遗老遗少,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商机,买洋房、办企业、开商场,装修了歌舞厅,盖起了以中国大戏院、天华景戏院为代表的多家戏院(以演出京剧为主)。一时,天津这个城市盛名鹊起。随之,大批来天津讨生活的流民涌入海河两岸,有的进工厂、进码头做工,有的进店铺学徒,有的拉胶皮,有的做小买卖。他们在这里繁养生息,五行八作杂居,这就形成了与九个租借地有着鲜明对照的中下层平民居住的多片棚铺区。如:南市,鸟市,谦德庄,地道外等。平民百姓,劳累了一天的他们也有他们喜欢的市井文化。为了迎合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在各个棚铺区先后产生了多种形式的馆所。如:落子馆和小剧场(演出评戏、河北梆子、北方越剧等地方戏剧),书馆(演出评书、长篇西河大鼓),杂艺馆(演出十样杂耍,解放后更名为曲艺),相声茶馆(演出相声专场)。

随着天津商业的繁华,娱乐业的兴起,相声发源地北京的老前辈也在天津广收门徒,很多知名的相声演员集聚天津这个码头,这就产生了天津的小剧场和相声茶馆。如天乐戏院、小梨园等,邀请北京的相声演员加盟演出,他们或与大鼓演员同台演出十样杂耍,或在天津相声茶馆与天津的相声演员演出相声专场。很快相声在天津成为一种时尚。上电台、灌唱片,这里成为这些演员成名的宝地。如:张寿臣、常连安、郭荣启、李寿增、马三立、张庆森、常宝堃、赵佩茹、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朱相臣等老先生,他们有的是在天津土生土长,有的从北京迁居来津,为了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有一句俗语:要想红,去天津。天津的相声观众爱相声,懂相声,相声说得好他们捧你,说得不好,他们也不给你留情面。如:当时北京的侯宝林、郭启儒、戴少蒲、于俊波等相声前辈,他们来到津沽献艺,被天津的相声观众看好,一时被捧得大红大紫。解放以后,在津的一部分相声演员进入了天津曲艺团,成为天津相声的中流砥柱。这些演员大都坚持在小剧场演出直至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

文革时期相声事业断档,改革开放后曲艺部门改革力度加大,现在的相声演员和文革前的公有制组织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但是相声作为表演艺术文化,还是很受民众欢迎得。

笔者上面说一些相声发展史,下面说说相声的一些特点,相声基本上是两人在台上一唱一和,主角叫“逗哏”,主要提供笑料,搭档叫“捧哏”,常和主角抬杠,配合演出,目的是令观众发笑,很受群众的欢迎。它最基本的功夫是咬字清晰,听高手说相声是一种享受,基本上闭上眼睛都可清楚听到每一个词儿。

年青人听相声喜欢新段子,可以针砭时弊,有共鸣感。但创作不易,反而有些传统段子,百听不厌,有经验的观众,多数喜欢这些旧剧目,虽然对其中桥段耳熟能详,他们所欣赏的是演员的表现和默契。有一段著名作品叫《黄鹤楼》,差不多所有著名的相声演员都表演过,观众也喜欢评头品足,逐个比较。就好像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电影和电视剧都拍了十多遍,观众就是喜欢把各个版本评比,十多个小龙女在网上各有拥趸,争论不休。相声演员演《黄鹤楼》时心里也是一样,明知很多人都演过同样剧本,自然各出奇谋,竭尽全力,不想被别人比下去,令观众如痴如醉。

宝岛台湾相声水准很高,因为多年沟通少,较难引起本地观众共鸣。祖国大陆相声市场大,百花齐放,热闹非常。竞争大,观众自然挑剔,演员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否则很难立足。表演者的定位不易,如果笑料低俗,难以得到文化观众的青睐,但如果一味阳春白雪,普罗大众不懂得欣赏。只有少数艺员能够兼顾,雅俗共赏,这是他们成功的地方。

有一对火红的组合,笔者研究过他们成功的原因,其中一个绝活就是“文化亲近”,利用观众的文化知识引起共鸣,例如调侃胖拍档:“现在后悔当年调戏嫦娥了吧。”大家立即便猜到他是暗讽对方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又如他叫对方:“大郎,该吃药了。”也知道他说的是《水浒传》潘金莲的故事。观众猜到故事片段出处自然有成功感,也和表演者心有灵犀,拉近了距离。选的故事也很通俗,避免曲高和寡,观众耳熟能详,才可以有参与感。技艺讲究薪火相传,希望这种民间表演艺术,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