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手艺·守艺本报记者张洁李菁年生于北京,著名相声、快板书、评书演员。年与郭德纲、张文顺创办德云社前身“北京相声大会”。年参演《建党伟业》《大闹天宫》等影视剧,多次登上央视及各卫视春晚舞台。印象:他把匠人精神呈现在舞台上由北京曲艺团创作排演、著名相声演员李菁领衔主演的京味儿舞台轻喜剧《手艺》前不久亮相津湾大剧院。李菁在这部话剧中,不仅扮演一名说书人,还担任了艺术指导。该剧由李菁的弟子张天雷编剧,创作过程中几易其稿。谈及这次师徒二人联袂献艺,张天雷感觉有压力,怕师父说他做得不够好。作为师父,李菁并没有给这部剧打高分。“如果我打高分,那观众去看了,并没有预期那么精彩,会让大家失望的。这部剧到底好看不好看,由观众说了算。”李菁卖了个关子,但却透着他对徒弟的厚爱和支持。透过《手艺》这部戏的诞生过程,李菁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可见一斑。这部剧的灵感源于对传统艺术的思考。“虽然他们所做的事可能不为人知,但这种坚守的精神非常不凡。他们是生活中的英雄。《手艺》将这种精神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展现在舞台上,让大家知道老祖宗留下的艺术是非常值得坚守的。”李菁15岁师从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梁厚民。年3月,他凭借快板书《怒鞭督邮》获得全国第二届快板艺术大赛创作、表演双一等奖。在年北京相声小品大赛中,他与何云伟合作表演《我要幸福》,夺得相声专业组一等奖。年拜师评书老艺人金文声,年与王玥波一起认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为干妈。李菁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快板艺术委员会委员。早在年,李菁便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年他和瞿颖、沙溢、贾玲搭档再度登上央视春晚,表演小品《喜乐街》。除了说相声、演小品,在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中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传统曲艺讲究“说学逗唱”,这让曲艺演员演电影有不少优势,首先是肢体语言丰富,其次是台词功力了得。李菁将角色拿捏得精准到位,同时又使角色具备“李氏”特点。他有喜剧表演天赋,反应快,又能把握住笑点,通过自身阅历以及感悟,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百姓平日里遇到的大小问题和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这么多年,李菁从没离开过相声舞台,他创办的星夜相声会馆已走过将近十个年头。如今,即便工作再忙,他还会坚持走进小剧场,尤其是创作了新作品之后,会频繁去“轧场”,直面观众的反应。采访中,李菁谈到新锐前卫的相声理念令人印象深刻,而谈到自己,他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又是个幸福的人,“我的专业就是我的爱好,这其实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儿。”说书人要耐得住寂寞现代相声包袱越密集越好记者:一个相声节目,如何判断它好与不好,您的标准是什么?李菁:我觉得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们专业角度的标准,另一个是以观众为标准。当然了,也要把握好这二者的关系。因为现在在相声演员队伍中,他们的审美也是参差不齐的,本身现在的作品都是相声演员自己写,所以创作出的作品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是它们都在市场上,观众都可以看见。我现在写新相声的时候,我也会考虑包袱密度。可能原来我会偏重于主题和叙述,现在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必须要把包袱的密度考虑进去。因为现在有很多相声都很火爆的,包袱也是很密的。如果你还是弄一段相声三个包袱,从行业角度讲它是一段很好的相声;但从观众角度看,观众们肯定看得也不过瘾。记者:您和何云伟等一起创立了星夜相声会馆,回头看自己出来自立门户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没有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或者挑战?李菁:还真没遇到过什么太大的困难,因为我们这几个人,王玥波、徐德亮,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且我们认识比较早。年建立的星夜相声会馆,那会儿平均都认识15年以上了,互相都比较熟悉。徒弟都有师父管着,所以在运作上没有出现什么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这就是一个俱乐部性质,每个人都各自有各自的单位,应宁、王玥波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员,我带着我这几个徒弟都是北京曲艺团的演员,我们这个地方是大家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剧场和观众见面的一个平台,而且我们每周两场固定演出,加上一些出去的巡演和大剧场的商演,其实它的运营难度没有那么大。记者:您其实也唱快板,但是快板并不像相声更为大家熟悉。您觉得快板艺术和相声艺术关系是怎样的?李菁:严格说,相声演员都得会打板,过去快板书三大流派,这三位老先生都有相声门户:李润杰先生是焦少海先生的徒弟,高凤山先生是高德亮先生的徒弟,王凤山先生是朱阔泉先生的徒弟,都是有相声门户的。李先生是因为那会儿在西安,天津开始组织成立曲艺团时,像郭荣起先生、马三立先生、常宝霆先生都在天津,天津的相声力量太强了,领导就说能不能挖掘弄个新的曲种,李先生快板比较擅长,来了天津。后来他又到北京去请教高凤山先生,说把快板加强,然后把它变成一个独立的曲种,定名叫快板书,所以他才专门唱的快板书。高凤山先生在北京曲艺团,他晚年也是给罗荣寿先生捧哏,然后接演快板的节目,王凤山先生也一直和马三立先生说着相声,其实这两行是一行人,只不过是精与不精的区别。记者:除了舞台剧,还做过哪些尝试?李菁:在发展相声艺术的同时,也将其特点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曾与中国杂技团联合推出大型杂技相声穿越剧《北京》,与中国评剧院合作重塑经典名剧《杨三姐》,除此之外也会去探索其他的形式。从本体上来看,相声需要有新作品,不久前我们北京曲艺团做了一台新作品晚会,七段都是原创的相声,那这个是基础,其次还要尝试其他的。也许哪条路走通了,就能多弄几个作品。现在观众看的东西太多了,欣赏水平也比过去提高太多了,你要出一个新相声是很难的。专业相声作者基本没有了所以创作只能靠演员自己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