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相声非遗大会已经进行了三场演出,其中有21个节目。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不禁对演出的新作品数量感到失望。大会的参演单位大多是体制内的曲艺团、说唱团、文工团,并且少数来自群众性社团的演员。这使得相声非遗大会更像是体制内团体的文艺汇演,尤其是体制内的相声社团的汇演。因此,在评判一个节目的好坏时,我认为首先应该考虑是否新颖。相声大会应该呈现一些新作品,最好是原创或首次演出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前三场演出中只有李寅飞叶蓬、卢鑫玉浩、方清平这三个节目比较出色。另外,郭阳郭亮的节目也还不错,算是半个好作品。可见,前三场演出中只有三个半个好节目,确实让人感到惋惜。
然而,为什么这些体制内的社团演员拿不出新的好作品呢?我翻看了这三场演出的节目单,发现其中有些段子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虽然他们在节目单上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更可笑的是,有些演员的节目内容实际上是拼凑而成的,其中的一些梗、包袱、笑料早已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换句话说,这些演员根本没有创作出新作品。令人困惑的是,相声非遗大会每年只举办一次,这些演员和社团每年都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创作新的段子,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或许你会说,他们有演出啊!但事实上,许多体制内的演员并没有经常演出。通过在网络上的搜索,我发现许多体制内的从业人员自述他们几乎没有演出的机会。原因是,他们不能进行商演售票(也没有人购票),而进行慰问演出需要大量经费,而且受众也不太热衷。因此,这些演员大多数只是每天上班打卡,领取月薪而已。有人质疑这些文艺社团是否在“吃空饷”?这个问题确实让人深思。
体制内曲艺团应进行市场化改革为什么像德云社、嘻包袱铺、大逗相声社等许多民间社团能够在演出市场上获得成功,而像郭德纲、高晓攀这样的演员能够赚取丰厚的收入,而体制内的演员却只能领取固定工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体制内与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市场是最具活力的竞争场所,让相声演员从事商演、售票活动可以让该行业充满竞争力和创作动力,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公平和正义的角度来看,有些人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而有些人却只能躺平领取固定工资,这种分配不公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国家养活了大量的曲艺团、说唱团、文工团,而这些团体的运作主要靠纳税人的钱。这是否合理呢?
因此,我认为体制内的曲艺团、说唱团、文工团亟需进行市场化改革。让相声演员可以通过商演和售票养活自己,才能激发行业的竞争性和创新活力。这也是对分配不公的正面回应。此外,体制内的文艺社团数量庞大,花销也巨大,其中的一部分团体可能存在着空饷问题。因此,进行市场化改革不仅能够提升艺术创作的水平,还能够合理分配资源,节约纳税人的财力。
自述: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对于相声的发展和演出质量始终保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