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晚落下帷幕,语言类节目一直是春晚上的重头戏。更具体说就是相声和小品。
相声和小品在春晚上同属于一大类节目,应该是兄弟般的关系,但实际上的情况两者之间绝对没有兄弟之间的情义,反倒是存在着竞争关系。
在最早的春晚舞台,相声可谓是风光无限,当时姜昆、马季、冯巩、侯耀文等相声演员都是春晚的风云人物。不过后来当小品这种表演形式越来越成熟,相声的风头也就被小品毫不留情地抢了过去。
后来随着德云社等新兴相声团体的崛起,郭德纲、岳云鹏先后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他们的表演给春晚的相声节目注入了一些新鲜的活力。但是受到一些方面的局限,相声的整体表现还是不如小品惊艳。观众也会自然不自然地拿相声和小品作比较。
今年虎年春晚,有两个相声节目和五个小品节目,单纯从数量看,差距已经很明显了。那么演出效果又如何呢?
虎年春晚两作品涉及方言,相声和小品的不同很明显,希望能够借鉴。比较凑巧的是这次虎年春晚相声和小品各有一个作品涉及了我国的地方方言。这样的情况更加方便我们将相声和小品进行比较。
相声这边是姜昆戴志诚表演的《欢乐方言》。
小品这边是贾玲张小斐主演的《喜上加喜》。《欢乐方言》里面姜昆主要介绍了广东话,全程以广东话来制造包袱;而《喜上加喜》则是张小斐演的儿媳为贾玲演的婆婆在短视频中配上了山东话。
首先两种方言对比,广东话肯定不如山东话效果好,因为能听懂广东话的人要比能听懂山东话的人少。两个节目都在希望利用方言来制造笑点,显然山东话胜出了。
方言本身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相声和小品不同表演方式造成的问题。同是语言类节目,但是小品可是不完全靠语言,它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冲突,而且参与表演的演员也不只是两个人。
反观相声却是靠纯语言技巧来制造包袱,无法用故事和人物来达到将观众带入的效果。观众看小品是看的剧中人物,而观众看相声则永远会记住台上两个人是说相声的。
具体到节目,《欢乐方言》让大家看完之后能够了解一些广东话的基本知识,而《喜上加喜》能让大家记住一个故事。
虽然有很多人质疑《欢乐方言》笑点不多,但是也确实应该佩服姜昆老师的勇气,一个纯正的北方人,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选择了这么一段有难度,有风险的作品在央视春晚舞台上表演,如果不是对相声有着真爱,是绝对不会这样选择的。
虽然说《喜上加喜》也并非效果非常好的小品,但比起《欢乐方言》来说,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那么相声就完全没有机会和出路了吗?显然也不用这么悲观。相声其实真的可以借鉴一些小品的优势,比如结构的设计,情节的安排,对话的方式。当然这些借鉴要在不丢掉相声本身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声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演员的基本功,特有的一些关联和衍生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这些都是相声可以让观众很喜爱的基础。
另外相声的复兴和发展,还需要全体相声从业者大家团结一致,不分你我,求同存异,一起努力。
相声和小品的对比不是为了分出高下,也不是为了在春晚舞台上抢风头。而是希望相声能清楚问题,能看清方向,能够全面复兴。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