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声呢?可能得到的回答是“相貌之相,声音只声。”不过还是没说明白。说白了,相声就是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引人发笑的一种艺术。相声起于街头撂地画锅(在平地里演出曰“撂地”,围上一个圈叫“画锅”),或是靠着白沙撒字“圆粘子”(即,聚拢观众),或是两三个人来一个“有头无尾”的节目拢人的眼光。(相声里有一些专门用来开场的热闹节目,都是“有头无尾”,吸引到了足够的观众,便会戛然而止。最著名的就比方说《卖马》。)这之后再“把点开活”(根据观众当天的反应演出节目),方能“置下杵门子”(即从观众手中要到钱财)。在这个意义上,相声就是个街头“玩意儿”,不是厅堂艺术。这就要求相声演员要接地气,要了解市中小民的生活。即便相声演员有钱了,也得把姿态放得低调一些,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相声演员台上台下,手上不戴镏子或者扳指,脖子上不怎么挂链子,衣服也多朴素,行事也尽量低调。在旧社会中,“说相声的”绝对算不得是一个单独的行业,而应当算在“跑江湖”的(这里面的人基本都没有自己的“座儿”,即固定的实体商铺)。这些江湖中人中分为“八门”,曰“金皮彩挂,平团调柳”。这八个字分别指的是八个行当:算卦相面的、卖野药的、变戏法的、打把式的、说书的、说相声的、投机倒把的以及唱戏的。这些行业有个共同的特点:从头到尾全凭着这些江湖人的一张嘴,故而也有人说这是吃“张口饭的”。因此,过去说相声的艺人,也多少会一些别的门的生计,而跟“说相声的”走的最近的一般是“西河大鼓门”或者“评书门”,不过彼此的师承还是独立的,分枝各论。相声这个行当在演出市场当中的地位更是非常的低,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资本。普通演员除了在天桥撂地卖艺,一般也就是去茶馆演个“花场”(各种曲艺杂烩的演出),而且在一场演出中也占据不到什么好的位置,最多是“压轴”(又称“倒二”,是所有节目中倒数第二个节目,而非平常大家所误解的最后一个节目)。能“大轴”的(最后一个节目),最初唯“万人迷”李德钖一人而已,后又有侯宝林先生。不过人数寥寥,不足以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