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时,姜昆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笑面人生》。
那时的姜昆还不是曲协掌舵人,他给人们的印象是眉眼总是带着笑,台上的动作幅度比较大,包袱甩出来的以后,自己会给给给地笑上几声。
这种特色好像并非只有姜昆先生有,许多和他同龄的,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相声演员全有。
四十年前或者再往前一些时候,无论工矿企业还是其他各行各业,文艺宣传都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节目汇演是必须经常组织的一项活动。
大大小小的文艺宣传队遍地开花,而快板书,相声则是宣传队里最重视也是为人们最喜欢的表演方式之一。
宣传队里选相声演员,要求不高,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嗓门大就行,更重要的一点,你得长得像说相声的,总的说来是乐呵呵的那种模样吧。
我记得有个叔叔,就因为长得不像说相声的被别人抢了位置。
很明显,年轻时的姜昆就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姜昆的相声说得好不好,这些年相声市场火起来之后,这个话题也成了热门话题。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年轻那会儿还不错,记得有一个说博物馆还是展览馆改成家具市场的,名字想不起来了。那时候他的相声还不错。
当然这其中还有个前提,就好比我们当初看那些武侠片,觉得那些镜头真的很棒。可是现在再回头看,很low的感觉。
也就是说,在姜昆鼎盛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欢歌与笑语加上乐哈哈的相声,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观众的需要。
在那个时期,真正会传统相声的老艺人几乎是没有登上大舞台的机会的,所以传统相声什么样,当时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
那一年,《笑面人生》年内销售达到了45万册,对于姜昆来说,这是他名与利的双收获。
23年后,在即将退休前一年,姜昆又出了一本新书,叫《姜昆自述》。
从体裁上说,自传或自述类的书籍,销量大都不会太好。
为什么呢?
因为这年月,您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听,他还一肚子故事没地儿说呢。
但姜昆就不同了,他是相声表演艺术家,虽然这个称谓就像什么专家一样并没有多少分量,但他还有一个身份:曲协掌舵人。
年,五月的公园,人头攒动。七十岁的姜昆先生正襟而坐,笑容可掬,看到前来购书的群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到现在为止,姜昆先生先后出版了《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姜昆相声集》、《笑面人生》以及最新的《姜昆自述》四部著作。
草根相声艺人郭德纲也爱写书,用他自己的话说,甭看在台上活蹦乱跳的,私底下很少参加一些交际活动。
他的搭档于谦也说,台下的郭德纲是个很闷的人。
郭麒麟说,他的父亲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就在书房待着,要么听戏,要么整理资料。
郭德纲的书,应该就是在这些时间里完成的。
郭德纲出的书比姜昆多,最早的一本叫《人在江湖》,后来出版社说这个名字不咋地,于是改成了《过得刚好》。
除此之外,他还著有《这点事儿》、《话说北京》、《非著名相声演员》、《郭论》等等。
《过得刚好》是大杂烩,里面有些是事件记录,心情感言,德云社琐事随笔,甚至还有段子。
从学历上看,姜昆是电大,郭德纲是初中没毕业。
从文字功底看,姜昆是正常叙述,大白话。而郭德纲擅长半白话,而且对古典诗词颇有研究,引古喻今也好,引古博今也罢,都会频繁出现,甚至有些内容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得以了解。
郭德纲没什么学历,但无论圈内圈外,还真没有谁敢说他没有文化。
可以说,姜昆和郭德纲都是喜欢文字的人,区别是姜昆喜欢写自传,而郭德纲却喜欢写世间。
总体来说,无论是姜昆郭德纲还是“公鸡中的战斗机”白云女士,他们都是文化人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