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一席话,胜读数年书。
站在大师思想高处,领悟圆融人生。
欢迎来到《听曾仕强谈国学与人生》课堂!
这讲很重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说:“中国人说话委婉,却很少是用来骗人的。”
事实的确如此,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我们的语言习惯不像西方国家的人们“一是一,二是二”,我们说话时,更注重是不是把话说好了。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他的著作《说话的艺术》里写道:“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
诚如林老所说,说话是一门需要仔细揣摩的艺术和技术。我们中国人自古就特别会在说话上用心,因为我们深谙这言语之中的利害,只有斟酌把握,才不会造成破坏性结果。
莫说是我们常人,即便是古代的帝王也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秦始皇对魏国策士唐睢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狂言一出,最后还是被唐睢几句狠话怼得收住了嘴。
无独有偶,在《论语·子路》中,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鲁定公问孔子,君王一言堂的管理方式能令国家昌盛吗?能使国家灭亡吗?
孔子回答说:“不全对,君王一意孤行的话,下面的臣子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可见,说话艺术是君王驭下之道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能侧面反映君王的治国能力。
放眼社会,那些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往往情商更高,也更容易获得人脉支持,做事当然更容易成功。这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因为这与他们所熟知的口才、相声、脱口秀都不同。
所以,外国人会经常觉得我们中国人说话不清不楚,模棱两可,有时甚至认为中国人说话欺骗性极强。其实,这都是对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化的误解,真真冤枉了中国人的语言思维习惯。
01中国人不在乎你说什么,只在乎你怎么说
细观察身边的人,有的人话特别多,且说得句句都对,字字都真,而且面面俱到,但就是不招人爱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心学创始人王明阳在《传习录》指出:“言不可尽善,善不可尽言。”说话时,不要激言巧辩占尽风头,要给他人留余地。夸奖别人的话,也需说得适度,不要太夸张,令人觉得虚假不可信。也就是说,言语要有度,尺寸要拿捏得准。
事实上,在很多对话中,我们中国人不在乎你说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而更在乎你怎么说。这个怎么说就是说话的方式,包括说话时的态度和立场。
毕竟,我们说话给别人听,就是想让别人愿意听,那么,说出来的话,既不能让别人反感,也不能让别人怀疑。需要我们做到换位思考,让对方听着舒坦,乐于接受。
打个比方,高考过后,几个老同学一起聚会聊天,说着说着,就说起子女的高考成绩,子女成绩最优异的人如果大肆炫耀自家成绩,就会令其他人心里不舒服,让子女成绩最差的人倍感窘迫。
这时候不妨这么说:“我家孩子考得跟平时模拟考差不多,正常发挥吧,他们班也都可以。”这样既模糊了分数,也降低了成绩的优越感。
再比如,下班时,同事求你帮他改个文件,但你有约会。如果你直接回绝说自己没空,对方心里肯定会觉得,你没把他当朋友看。
这时候,你可以换一种类似求助的表达方式跟对方说:“下次一定帮你改啊,帮帮忙呀,放我一马,要不然男朋友跑了,就追不回来啦。”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0%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