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侯宝林是相声界公认的两大宗师,官方点名的行业泰山北斗。一直以来两人都是并驾齐驱的,有侯必有马,提马必说侯。
但是在行内俩人的待遇又不尽相同,马老虽然艺术上登峰造极令人高山仰止,但在地位、影响力上似乎总是略输侯宝林一点点。
相声艺人对两位大师都格外推崇,提到二位的大名无不肝脑涂地,崇拜感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向桀骜不驯谁都不服的郭德纲,因为少马爷赠送的刻有“马氏传人”的御子激动地差点哭了;常宝华80多岁上综艺,赞美侯宝林“往那一站就是大师”,崇拜得几乎盲目了。
但是总体而言,业内普遍还是“尊侯抑马”的,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还是以常宝华为例,他是马三立的徒弟,直言相声界只有一个大师,那就是侯宝林。侯大师的艺术前无古人,“我希望后者有人呐,可惜到现在还没看到”!
其他艺人虽然没有常宝华这么夸张,但态度上都是一致的,对侯先生都要刻意高抬那么一点点。
相声界“尊侯抑马”还可以从另外一件事看出:纪念专场。侯宝林的纪念演出基本上“逢五进一”,每5年来一场,开完专场开座谈会;马三立的专场印象中只有一次——年纪念马三立诞辰周年。就这点而言,马老甚至还不如侯宝林儿子侯耀文。
马老诞辰周年苗阜王声马老诞辰周年少马爷这股风气从业内走向业外,在众多“空子”中成了“共识”,认为马老跟侯大师不能相提并论,论影响力论地位,侯宝林是略胜一筹的。甚至有人认为马三立根本不会说相声,熬岁数熬成了大师,“4个老艺人熬死仨,你就是艺术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人一度百思不得其解,非常迷茫,后来灵光一闪窥得门径,认为找到了终极理由。
这个原因就是——侯宝林在艺术上与马三立相去甚远。
相声自诞生以来,艺术上能跟马三立一较高下的,连相声八德带郭德纲在内总共不超过三位。一个是德字辈的最高峰李德钖,就是大家常说的“万人迷”;一个是寿字辈的总门长,培养出刘宝瑞、常宝堃两位大师的张寿臣,别人提到都要尊称一声“寿老”;最后一个是战死朝鲜的常宝堃,常家门光宗耀祖第一人。
李德钖留下的资料很少,总共只有4段音频,难以窥探其真实的艺术水平;常宝堃同样如此,名气很大,震耳欲聋,留存的作品太少;张寿老虽然影像资料也不多,但就算纯外行也能听得出,寿老水平是真高。
三人再往下数就是马志明了。少马爷青出于蓝未必胜于蓝,但在许多相声迷眼里是可以跟他爸爸掰掰手腕的。少马相对老马更加工整紧凑,文中带火,少了举重若轻的从容潇洒,终究输了一阵。
即便强如张寿臣,跟马三立比胜算也不大。整个文艺界真正在艺术上“登峰造极”的在我眼里只有两个半人:相声界的马三立、话剧界的于是之以及小品界的赵本山,赵本山算半个。
马老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可以站在台上絮絮叨叨说个10来分钟,中间不抖任何包袱,观众还都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底包一出来现场立刻炸裂。马志明最服他爸爸的就是这点,所以老头很多段子少马根本不会碰,拿不动。
这才是艺术的魅力,一个行业能不能称之为艺术,关键要看有没有大师出现。相声单凭一个马三立就足够称得上艺术,马三立用一生的艺术实践为行业的艺术性背书。
侯宝林在艺术上跟马老相去甚远,或者再大胆一点,他的艺术水准甚至还不如徒弟马季。至少在“逗”这方面,马季比侯宝林要高明不少。
客观评价侯宝林,他是相声界凡夫俗子之中成就最高的之一,专于“唱”长于“学”短于“说”“逗”。相声最重要的一门功课“逗”反而是大师的短板,这点确实非常遗憾。
正因为如此,侯宝林跟马三立相提并论同为“泰山北斗”就显得不那么平衡,相声艺人、曲艺专家在评述二人艺术的时候就会特别头疼。为了让两人看起来势均力敌,行内一直沿用了这样一种策略:论述马老的艺术时详细具体,措辞、动作、气口、台词等面面俱到;谈到侯宝林的时候就宽泛空洞刻意模糊,重点强调侯老的地位和贡献。
因为没有具体的参照物做标准,堆砌在侯宝林身上的词汇越来越夸张,逐渐失去节制,于是才造就了今天这种局面,即普遍的“尊侯抑马”。
相声界“尊侯抑马”还有一个心理基础,即只要这个艺术还存在,马三立的作品就会永远传承下去,所以这点亏马老是吃得起的。
当然,侯宝林行业地位被过分夸大还有其他因素,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