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演艺生涯伴随着相声界的是是非非,前文中也说过一些内容,此处就不再赘述。单提其对相声拓展的影响,对其他艺术发展的意义。
“没有郭德纲,谁知道什么是相声?”有一些粉丝如此说道。这话未免说得太大,郭德纲的成就是推进相声的再次普及,但毋庸置疑的是,相声一直在,且一直在发展。
当把目光向过往拉伸,一切事情或许都能捋出清晰的眉目,行文至此就以郭德纲对相声的成就说起,对其他行业的贡献做结。
郭德纲的走红,给观众的心中带来了惊喜,一夜之间激活了沉寂已久的相声,在北京天津的演出场场爆满,当时的媒体评价郭德纲:“把相声重新带回了剧场。”
诚然这话说得也太满,在郭德纲之前,天津的冯宝华、于宝林等一批相声老艺人就有过成功的尝试,他们与郭德纲一起共同促进了相声回归剧场。
许多人也用剧场相声来对立郭德纲与姜昆,但也正是姜昆的大力支持,才能让剧场相声有现今的一种发展状态,上层建筑的功劳不可小觑。
回到正题,郭德纲的走红并不是偶然,当被媒体、被大众发现的时候,郭德纲已经在剧场里说了十年相声。相声的生命力在与针砭时弊,郭德纲就适时的增添了这些内容,欢乐之中还带着戏谑。
同时对相声进行改良,改变过去原汁原味、死纲死口的表演形式,也逐渐抛却了三番四抖等表演手段。郭德纲对传统相声进行改良,与当下的社会生活接轨,与观众的日常生活脉络相衬托。
那些老段子里面的故事情节大都没有变化,包袱也多是已经被开发成熟的体系,但对新一批的观众来说,喜剧效果有增无减。
郭德纲的成功还有其他姊妹艺术的帮助,评书、大鼓、梆子,郭德纲能张口就来,在相声界里面这样的奇人能才不多,甚至可以说凤毛麟角。
那时候郭德纲的相声剧场,就像是刚开办的春晚一般,热闹非凡。观众的热度极高,有时候不得不在舞台上添上椅子,活脱脱的上演了一出《卖挂票》。
郭德纲的相声里面,对小人物的刻画拿捏得恰到好处:天天做发财梦的小年轻、市井里爱吹牛的小混混、爱占便宜的无业游民,那些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成为相声创作的重要来源。
因此,郭德纲现是北京相声的代表人物,甚至可以说他是相声的代表人物,但骨子里头流的还是天津相声的血,对小人物的描摹与刻画,就是天津相声的风格。
这也成为了郭德纲难以融入主流相声团体的原因,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群体,又怎么会产生相互的作用?混不吝的人物形象,早已是创作的不二法门。
就算是在表演邀请赛上的《西征梦》,在春晚上表演的《败家子》,依旧是穷人幻想富贵的小人物形象,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相声的高雅和低俗,又该如何分割?郭德纲在自传《过得刚好》中有这样的阐释:“雅和俗相互包容,才能雅俗共赏,俗和雅相辅相成,喝着咖啡就大蒜,秋水长天一色。”
什么是俗,什么是雅,或许这个问题能讨论上三天三夜。但这里所提倡的俗俗是通俗,而不是三俗;提倡的雅也不是曲高和寡。
反三俗没错,也不止针对相声。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反三俗已然成为了一个炒作的噱头,帮着维持相声的热度。作品的高度和格局要提升,也是肯定的。
在抛却相声界的是是非非,争名夺利之外,这些年郭德纲一直在其他行业之内耕耘着——德云书馆、麒麟剧社、太平剧社、天津鼓曲社,每一次跨越就像是一次试验。
在大众的理解之中,这些行业与观众有天然的代沟,特别是与年轻的观众之间,但郭德纲却是乐在其中。
值得骄傲的是,麒麟剧社是唯一一家指着买票养活自己的团体,而且值得欣慰的是,开票时可以秒灰,票价最贵到一千块。
对戏剧的痴迷和独到,这得益于郭德纲的早年经历,在说相声的同时,为了生活能够继续,他曾跟着剧团唱了两年戏,在书中如此回忆道:
破行头烂桌椅小剧场老观众,后台狭窄前台简陋,真正的夏暖冬寒。晾晒水衣的汗味,与过期油彩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令人窒息!
而喜欢戏曲的原因,是幼年的生活环境。郭德纲回忆自己在天津的生活,正是早年间的“熏”给郭德纲埋下了唱戏的种子。麒麟剧社的创立,倾注了郭德纲的汗水。
在最困难的时候,麒麟剧社也有一场卖出六张票的尴尬,演员的吃住行挑费,都是郭德纲承担着所有的费用,搭着钱做这件事情。
京剧已经过了它红火的时代,在网络环境快速发展的当下,偏于慢节奏的京剧早已脱离了他所生活的土壤,也少了一批扎实的观众。
因此只能靠几个大腕把持着,郭德纲的出现算是一个奇迹,算是一个神话,只是不可复制,或许也没有人能够复制。
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