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真的不适合说相声么?知识型相声怎样避免老学究风气?如何警惕相声“唯包袱主义”?碎片化网络热点抓得好故事情节却展不开怎么办?……日前,“用相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传统曲艺的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与会专家探讨新时代相声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风向,并结合第十四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呈现出来的一些创作表演方面的新现象及行业痛点提出真知灼见,以此引导和推动北京相声艺术健康发展。
李伟建:女性话题与视角是破解相声男性化的近路
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李伟建当天因事未能到场,他在书面发言中总结了本届相声节值得注意的几个特点。首先是女性角度,一对女大学生相声演员表演的《女神养成记》,将女大学生生活写得淋漓尽致。“正像捧哏角色所说,‘大学生要沉下心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气质,提高自己的成绩,树立自己的价值’……这几句话就把前面逗哏角色的小毛病衬托得更加鲜明和真实。”李伟建说道。
在他看来,过去很多人认为相声这门艺术不适合女性表演,这里边主要的原因在于解放前相声节目的内容毫无遮拦,所以经常谢绝女性观赏。话题、语境、表演方式以及表述内容都是男性的视角和口吻,因此女性表演相声总觉得水土不服。
“其实女性话题永远是一个时代最为时尚的主题,只有充分认识到女性话题给相声创作带来的时代节奏和时尚色彩,才可以扭转女性不适合说相声的谬论。”李伟建坦言道,女性话题、女性语境、女性视角是破解相声男性化的近路,我们应该鼓励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这也是让女性相声演员更自信、更适合、更光彩站在舞台上的最好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参赛节目《演员的自我修养》让观众们看到了青年相声演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相声技巧的新价值,演员的诗词集汇也让大家看到了技巧内涵的新空间。李伟建指出,“诗词歌赋作为念功也许缺少原创性,但是以这种方式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完全符合文艺发展的标准。”
姜昆:相声创作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谈创新
研讨会上,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开门见山指出当下相声创作领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他看了马季相声班比赛大家认为最好的一个节目后,发现演员还不会写相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引导青年相声创演者不断提升专业技艺。
姜昆还举例称,他认识喜马拉雅音频平台的两个相声创作团队,很多小剧场网上的相声都是他们写的。他把自己琢磨的一个很好的创作构思讲给了这两个创作团队,发现他们写完以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内容层次很低,基本上都是将小剧场和网络上的这些笑话颠来倒去,互相挖苦,我看了以后就知道他们没有学过传统相声。”
对此,姜昆认为相声创作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谈创新,要从传统相声中汲取营养,从相声名家的经典作品中学习借鉴。“不管相声的题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一点是不能变的,就是相声永远要有正面的、昂扬向上的、跟这个社会相符合的,或者是能够引导这个社会前行的东西,要有正能量。”
王笑非:避免学究风气,让知识性包袱自然“落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笑非留意到,本届青年相声节登台的演员大多数有本科学历,甚至有部分达到了研究生水平,可以说从知识储量到思维视野都蕴含着文化品位,涌现了一些精致巧妙的语言、包袱和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一等奖节目《演员的自我修养》里,逗哏演员为了说有文化的相声,在舞台上一口气背诵六七段古文诗词,着重展现自我的文化水平。“这样进行一种强制倾倒式的展示,会否导致这些诗文内容比较生硬?乃至于呈现一种学究气的风格?”王笑非称,他之前在《中国诗词大会》综艺节目做了5年的出题专家,对于这一类知识密集度及观众接受度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既要说得很专业,又能让观众很好地去接受,这是知识性内容在文化普及实践当中始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演员要继续提升文化素养,同时避免学究风气,让知识性的包袱内容更加自然地“落地”。
王笑非还发现,本届相声节里,像人工智能、网络直播、高铁占座、送外卖、见家长这样一些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热点现象的作品主题都抓得很好,但是人物故事情节一旦展开,马上就脱离现实生活了。无独有偶,中华曲艺学会秘书长陈维平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当下人们已经习惯于碎片化的生活,完整的相声也被碎片化、段子化,无主题、无人物,只是单纯的逗乐。
在王笑非看来,相声内容固然是可以荒诞的,但这些荒诞一定要以真实为依托,观众所乐见的是典型人物、典型性格,不是刻板人物、刻板性格。相声的创演应当是包袱为了情节而服务,而不是为了情节、为了包袱而编造。为此相声演员要避免悬浮和狗血,就得脚踏实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