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一门传统的曲艺艺术,传承至今已经许多年历史了,并且出现了许多的名家,像我们熟知的有张寿臣、朱阔泉、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常宝堃、常宝霆等等名家。
在过去相声这门艺术社会地位很大,甚至于连“下九流”都算不上,我们都知道过去戏曲艺人被称之为“戏子”,属于是“下九流”,而相声、评书等曲艺艺人还要归属于戏曲艺人之列,所以说也属于是“下九流”。
而戏曲艺人的生存模式也十分艰苦,有的艺人在天桥撂地卖艺,有的人在茶馆里边说相声,在过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多么大的角儿,那么归根结底都是艺人,只有能耐上的区分,没有社会地位上的高低之分。
建国后戏曲、曲艺艺人社会地位都提高了,都是堂堂正正的文艺工作者,可是不知道近些年为什么出现了主流和非主流这一区分。其实这种区分是在近几年出现的,根据一些人的定义主流属于是体制内曲艺团、说唱团的艺人,而非主流就是民营相声团体的艺人,这正确吗?
说实话,这是近些年一个大错特错的说法?
其一,现在一些民营相声团体说什么主流和非主流,其实这种说法还真不是那些体制内说唱团、曲艺团的艺人提出来的,反而是是一些民营相声团体的艺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这些体制内的艺人,尤其是曲协的一些人他们排挤民营相声艺人。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反三俗”,那么说到底“反三俗”不正确吗?民营相声团体不容易、自给自足,那么就应该为了招徕观众就表演低俗吗?
其二,那就是民营相声艺人和体制内的相声艺人都是相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一些民营相声团体的艺人认为体制内的相声艺人名不副实,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声艺术还真是体制内相声演员撑起来的,那时候几乎没有民营相声团体,但是不能说相声艺术就停滞不前了,也不能说相声就没有发展。当然了,可以肯定体制内的相声演员也有名不副实的。而民营相声团体近些年确实为相声艺术的传播做出了努力,但是不可否认也不是都可以,也存在问题。因此说,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有艺术水平优秀者和艺术水平低者,这是正常的。现在,一些人偏激的否定体制内的相声艺人,而对于他们的贡献和付出是视而不见。
所以说不要说什么主流和非主流,相声界是肯定没有这种区分的,过去没有现在更不应该有,都是文艺工作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有区别那只能是艺术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存在谁排挤谁,这也是不存在的。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