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介绍 >> 正文 >> 正文

姜昆春晚相声扑街,可能只逗笑了一个人

来源:相声 时间:2022/6/20

谁能想到,都年了,竟然在春晚的舞台看到了几十年前的相声。

我都不知道应该说姜昆和戴志诚这对老搭档,是包袱没响,还是教学挺生动了。

一个穷犊子了的节目

姜昆春晚的相声《欢乐方言》,刚报幕的时候,我以为是调侃中国各地方言的节目。节目开篇,我爸说春晚这是没东西演了,穷犊子了,把几十年前的节目又拿出来演一遍。

我是从德云社的相声、单田芳的评书开始接受这门艺术形式的,所以对于姜昆这一批老艺术家们,是无感的。但是每每听相声演员们说起来他们的种种,时间长了,就把他们当成老艺术家了。

春晚的舞台看到姜昆出现,就和在春晚的舞台看到赵本山、潘长江、蔡明、宋丹丹……这些老艺术家们,大抵是一种心态的:宝刀不老江湖汉,一生戎马点个赞!

谁能想到,开场不过三秒,滤镜碎一地。

节目名字起那么大,结果只聊了粤语,90年代粤语流行的时候,单独拿来说说的话,其实倒也还好,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川普、湘普、东北话、山西话,哪个不香?都不配拥有出圈机会么?

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果然,年,姜昆老师和当时的搭档唐杰忠老师就表演过一个叫《广东话》的节目,三十几年过去了,还是相同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这种感觉怎么说,就像出来闯荡三十年,过年回家遇到隔壁的大爷,还像以前一样,和你吹嘘他十七岁时去过广东的奇闻异事。

三十年前听起来确实很新鲜,可是现而今半个中国的人都听出来他粤语讲得不地道。

随便一个喜欢看港台剧、听粤语歌的小伙伴,分分钟都能教他做人。

三十年前,信息闭塞,姜昆的这个作品或许能引发笑点。

可是现在,大家接受到的信息十分多元化,全民教育水平也高了,这些就不合时宜了。

有网友说,听张雪峰老师上课像是在听相声,听姜昆老师春晚的相声却像是在上课。

大过年的,我想找点乐呵。你非要给我传道授业。可关键是你讲课也就罢了,好歹备课的时候认真一点啊!

我一个东北人都听不下去,你既然要聊粤语,那么你好歹提高一下专业技能,把粤语好好学一学啊!

一个没有灵魂的节目

七十多岁的老艺术家,却在春晚的舞台上晚节不保,被全民病垢,搁谁身上,谁都会有委屈。

如果说,节目的选择,是春晚节目组的过失,那么毫无感情的老瓶装新酒行为,就只能姜昆自己背锅了。

三十年前的节目,再次被搬上了春晚的舞台,这本身并不是被人们批判的原罪。毕竟现在很流行怀旧经典。

大众所厌恶的,是像姜昆这一类人的处世行为。

三十年前,他在节目的最后唱了《军港之夜》;三十年后,哪怕他唱一首《大风吹》,节目都不至于扑街这么难看。

这个节目曾经有多成功,现在就变得多失败。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被时代淘汰?

从他拒绝接受新事物开始。

当一个人拒绝接受时代的进步后,他就势必会被这个时代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从姜昆老师的作品里,你很难相信,这是年的春晚!

在姜昆老师的眼里,相声是登堂入室,封将拜相的高雅职业,不仅糟蹋人不行,讽刺人,引起社会负面影响更不行。

可能在姜昆老师看来,与其包袱不够高级,还不如没有包袱。反正他也不在乎他的节目观众会不会笑,演就完了。

所以才会有了这段完全与时代脱节的表演。

当然,不同的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山东曲协主席孙立生先生高度评价姜昆“不为虚名,突破自我的品质。”

孙先生认为姜昆凸显了自信与傲骨,他不会以低级逗乐为目的,“当他的审美到了一定高度,就很难创作低俗作品了。”

孙先生和姜昆老师的论调,处处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不思进取的王者气质,如果你非要给这种气质一个归属,那么最完美的解释,就是——体制内!

虽然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撂地卖艺的手艺人会摇身一变,就成了满腹学识的资深导师了,但是就舞台表现力而言,他们确实毫无竞争力!

此前,郭德纲在某个访谈里面提到了相声的三大类,第一大类:体制内,曾经郭德纲也说过,他三次进京都是为了能混进体制内;第二类是德云社及其他社会团体;最后一类是散兵游勇。

如果非要说对相声界的发展有什么建树的话,恐怕社会团体确实是发挥出了中流砥柱的功效了。

或许郭德纲也有给自己戴高帽子的嫌疑,但多少也说出了事实。德云社的演员,每天在为抖包袱较尽脑汁,每场演出要为输出多少个包袱殚精竭虑。一个德云社学员,从接触相声,到最终走进大众视野需要多少年的磨砺。

每天雷打不动的基本功学习,《照花台》、《画扇面》、《太平歌词》、《百忍图》、《拆西厢》……哪个登台的德云社演员没有几把刷子?

即便是成名后,也依然要保持演出场次,保持创新。

每年封箱,都会有一些节目、一些包袱跟着被尘封掉。

创作与创新是德云社保持生机与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即便是卢鑫和玉浩,从春晚的秦腔表演上,也能看出来是下过功夫的。

而这些,在姜昆身上,就只剩下一个叠词——呵呵。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春晚的舞台毕竟与众不同。

德云社的郑好老师说,春晚的节目,就要有热点,但是又不能引发社会负面影响和讨论,展现祥和的生活状态,面向全球华人庆祝。

可是即便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也觉得搞一个外国人学中文的小品可能会比这个毫无灵魂的翻新节目更有意思。不仅能体现中国全球化的核心影响力,还不失幽默诙谐的小风趣。

年的春晚,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虽然都无缘登台,但是即便他们坐在家里吃饺子,姜昆也妥妥的送了他们一个热搜。

如果说,姜昆的这段相声真的还能逗笑一个人的话,这个人真的大概就是郭德纲吧!

曾几何时,姜昆说,相声要与时俱进,于是他脱掉了大褂,穿起了西装。

每一个有思想的灵魂都应该被嘉奖。

那个时候,或许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一个手艺人在与时代博弈的时候做做出的努力与坚持。

可是后来,他的创新竟然表现在了西装套大褂上,这种“辣目”混搭,竟然被解读为“中西合璧”。

郭德纲也许并不优秀,他之技高,或许全体现在同行的平庸上了。

姜昆或许是沾染了官僚气息太久了,也或许是远离舞台表演太久远了。

他的舞台表演,早就没有了民间曲艺的初衷了。

这就像一个销售公司的销冠王当了领导后,告诉他的员工,一个销售员,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跑业务、拼业绩;而是要保持清廉,端正态度,教客户做人。

也许终究是个人觉悟太低,文化素养平庸。终究我还是喜欢从胖墩墩瘦成德云一哥的赘婿,十米无水跳台的探清水河,丢了搭档后开始说评书的闫景俞,没了五环光辉的河南小岳岳……

对也罢,错也好,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努力的痕迹。而在《欢乐方言》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嘲讽。

都说相声是一门批判性的艺术表达,《欢乐方言》全篇没有一点嘲讽的意思,可是整个节目,却是对整台晚会最大的反讽。

老祖宗有句俗话说的很好:活到老,学到老。

没有人可以老本行吃到低,坚持与变动要有一个动态平衡。民间传承的木雕老者都开始做手办了,德云社也开始向评书、京剧发展了。折腾与不断地折腾是人们对生活的基本向往。

如果说,每个节目都能传递出一个什么理念的话,这段相声也许最能传递出的信息就是:一个老党员的幸福晚年生活。

对我辈众人而言,最大的鼓舞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吧,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可是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

不然一个单纯讲方言的节目怎么上了春晚的?他是怎么做到和开心麻花的《还不还》、大碗娱乐的《喜上加喜》并驾齐驱的?

贾玲在春晚上,也问出了我的心声:“方言有啥可笑的?”

金夕:每个人遇事都会有各自的见解,小的时候看图说话,现在也不过是读书有感罢了。大家求同存异,也欢迎各抒己见,毕竟思想这个东西,越是碰撞就越是火花四溅!

千万别和我杠如果你非要杠嗯,那就是你对!金夕

仅代表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