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语:下表是我自行划分的《千字文》第九部分,共6个小节,主题为“古代社交关系的礼仪准则”。人与人之间的走动和往来,就是社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场合就有社交。
《千字文》主题九
1、一个传统“称呼礼仪”小知识
在相声中,逗哏和捧哏会互相调侃,也往往拿对方家人作为素材。这在行业内是允许的,正所谓“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开起搭档于谦的玩笑也是毫不客气,还戏称“于氏家族”为中国相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相声作品《我的伙伴》,有这么一个段子:
说的是于谦有了孩子后,他经常和他的父亲带着小宝宝,祖孙三代在门口遛弯。
瞧见朋友,于谦主动介绍:“快来,这是我的犬子。”老头也高兴,说道:“快来,这是我的龟孙儿。”
郭德纲、于谦《我的伙伴》
这自然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开心一乐之余,我们顺便涨点儿知识:为什么称呼“犬子”是客气的表达,而“龟孙”却成了侮辱的词汇呢?
1、“犬子”是古代的一种“谦称”。
源于司马相如的小名,他的父母选用低贱的字词,是希望他好养活。司马相如成名后,人们纷纷效仿,用“犬子”称呼儿子,表示低调和谦虚。
古代有许多类似的“谦称”,用“敝人/在下”称呼自己,用“拙荆/贱内”称呼妻子,用“小女”称呼女儿,用“舍弟、舍妹、舍侄”称呼弟妹子侄,用“寒舍/陋室”称呼自家住所,用“愚见/鄙见”称呼个人见解,等等。
“犬子”是司马相如的小名
2、“龟孙”最初是指“第十世孙”。
乌龟本是“四灵”之一,代表着长寿、财富、权力和吉祥。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为百兽之长,凤为百禽之长,龟为百介(甲壳动物)之长,龙为百鳞之长。——《礼记·礼运》
可是到了明朝,文学家陶宗仪为了嘲弄别人,用“缩头龟”来表示“其家妇人乱伦不轨而生的野种”。乌龟从此有了贬义,声名狼藉,也波及了后代“龟孙”。
诸坟掘见黄泉骨,两观番成白地皮,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南村辍耕录》
一至十世孙关系图
2、古代社交礼仪,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殊,不同。别,差别。
以上这个“”称呼礼仪“”小知识,是“古代社交礼仪”的一个缩影。
在古代中国,统治者构建了一整套的“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用以教化民众,被称为“礼乐文化”。
礼乐制度的创始人是周公旦,目的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可到了东周后期,诸侯做大做强后,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也就不讲规矩了。
目睹了礼崩乐坏的孔子,十分痛心,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并和孟子等后人不断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备的儒家文化体系,用以维护人伦和谐,对后世影响深远。
完善儒家“礼乐文化”体系的孔子
为什么古人把“乐”和“礼”放在一起,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呢?
“礼”是指社会秩序,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乐”是指音乐,泛指歌舞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古时的音乐是由“五声八音”构成的,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类似于现代音乐的“duo哆、re来、mi咪、fa发、sol梭、la拉、si西”。
声音产生的原理是“振动”,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是“噪音”,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音乐”——小时候物理课上都学过。
有规律的音乐能给人带来视听享受,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大家都开开快乐,就会减少矛盾和摩擦。一句话,心情好,就会你好、我好、大家好。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
因此,“和谐”就是“乐”的精神,代表了经天纬地、自然万物的共生秩序。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泰伯篇》
推及到人类社会,“乐”便成为了“礼”的创作理念和诞生基础,故先有乐,方有礼。
“礼乐文化”诞生于“音乐”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就是《千字文》对“礼乐文化”这一指导思想的总结概述。
在新时代下,这里的“贵贱或尊卑”不应指人的社会地位等级和差别,而应是每个人要扮演的角色定位。
一方面是根据每个人的认知层级,进行的自我归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同认知的人,往往会拥有相似志趣和性格,他们在一起才合拍、才有共同话题。
春秋时期的楚国,流传着两大类民间歌曲,一种是以《阳春》《白雪》为代表的高雅音乐,一种是以《下里》《巴人》为代表的通俗音乐。
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更好,毛主席也曾说过“不能只搞《阳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存在价值和相应受众。
另一方面是根据每个人的血缘关系,进行的辈分排序。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标签,无论你的社会地位如何,都永远无法改变你的生理等级。
从你出生那一刻,你是谁的儿子或女儿,谁是你的父母和母亲,还有谁是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就下了定论了。
至于你是谁的老公或老婆,或者谁会成为你未来的婆婆或丈母娘,得需要点时间,可能要靠缘分或者相亲了。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3、古代五种常见的社交关系和准则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被称为“五伦”,对应的执行准则分别是“忠、孝、悌、忍、善”。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孟子
1、君臣、父子:忠、孝。
上和下睦:上,长辈。下,晚辈。睦,仰视,恭敬。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奉,双手捧着,遵从。训,成文的规范。仪,固有的礼法。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诸,众多。子,侄子。儿,儿子。
“忠孝”在《千字文》前篇中专门有所提及:“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君臣”是封建社会的特有说法,搁在现代,引申为民与国的关系,“爱国”代替“忠君”。
“父子”是基于父权主义的说法,实际上泛指“”长辈和晚辈“”,即为“上下和睦”的“上下”。
除了“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中的“师徒、父母子女和叔伯子侄”外,也应包括母亲这方的长辈“舅舅、姨母”。再上升的话,还应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列祖列宗”。
“孝”字,是上“老”下“子”,简单地说,孩子听老子的话,就是“孝(顺)”。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PGC_COLUMN--}
2、夫妇:忍。
夫唱妇随:唱,同“倡”,倡导。随,跟从。
“心字头上一把刀”,为了不让心受伤而乖乖的一动不动,就是“忍”。
有人说,“爱情是放肆,婚姻是克制”,两个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男女,要想奏出“琴箫和鸣”美好乐曲,不是那么容易的,各自都需要磨去一点棱角。
《千字文》中的“夫唱妇随”,其实还应有一句“妇唱夫随”。
夫妻相处,不是仅靠一方去努力或做出牺牲,而是双方都要给对方一些面子和适当支持,这样才能长久。
夫唱妇随,妇唱夫随
3、兄弟:悌(tì)。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孔,小孔洞,幼子吃奶。怀,怀抱。气,血气,血统。
曹植的《七步诗》中,把兄弟比喻为“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杆和豆子”。
兄弟指“兄弟姐妹”,除了父母,这世上再没有比他们更不可分割的血缘至亲了。他们都是母亲身上掉下的同一块骨肉,所以要互相敬爱,就是“悌”。
我国众多的独生子女,不仅在未来面临巨大的养老负担,还因为缺失儿时玩伴而少了不少童年乐趣。
在电影《快把我哥带走》中,妹妹很讨厌总爱惹她生气的哥哥,于是许下“快把我哥带走”的生日愿望。她在享受一阵自由后,反倒觉得不习惯,又逐渐发现了哥哥对她的爱护,开始怀念起以前的生活。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4、朋友:善。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投,相合。分,同“份”,身份,志趣性格。切/磨,摩擦,切磋。箴,同针,劝戒。规:圆规,规劝。
除了亲属,我们总要遇见毫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同学同窗、同事同僚,都可能会成为我们新的情感寄托载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
首先,要品行端正。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正如《千字文》中“诗赞羔羊”,朋友之间要拥有“羊”的美好品行,比如“纯洁、友好、诚信”等,就是“善”。
其次,要志趣相投。
交朋友跟谈恋爱差不多,许很多都是因为兴趣或追求相同,才走到一起的。“交友投分”,如果志不同道不合,就像是“八字不合”,难以长久。
再者,要共同进步。
古代有一套玉石加工程序,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比喻交流学习。
中医里有一种针灸疗法,就是用竹子制成的针刺入肌肤。“箴”就是“针”,引申为指出并纠正别人的错误,类似于治疗祛除人身上的病灶。
古代有一种画圆形的工具,叫“圆规”。《诗·沔水》:“规者,正圆之器也”,引申意义是,匡正人的言行举止,防止越轨逾矩。
“切磨箴规”,就是切磋学习、鞭策互助。真正的朋友,会成为对方前进的动力和榜样,而不是互相拖后腿。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无论古今,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而“五伦”和对应的准则,几乎涵盖了各种人际关系,历经时光捶打,始终熠熠生辉,基本精神依然被传承和应用。
掌握了这套准则,人际关系就很好相处,就会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人民友爱、社会安定、万事兴旺、国家昌盛,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符合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学习和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理念,让自己成为一名当代社交达人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