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这门艺术从无到有经历了近一百五十年发展历史,在相声艺人和相声作家的不断探索创作中丰富了演员表演的节目内容。像曾经的创编段子《关公战秦琼》、《洋药方》等经典作品经过近百年的洗礼,如今俨然成为观众心中不可替代的“传统段子”。而且这类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与《夜行记》、《买猴》等其他创编节目有所区别的,因为它们从段子内容上看更像是传统段子。时至今日,相声宝库中的作品仍在不断扩充,像《韵调诗》、《论拳》等也都带有传统相声的基因。《论拳》这个段子之所以被很多观众误认为是传统活,是因为演员从铺纲入活到后面背趟子都带有传统相声的痕迹,在创作时也严格遵循着传统相声的结构和包袱规律。这个段子的作者正是杨议曾经的捧哏搭档杨进明。最早杨进明创作出这块活后并没有跟杨议尝试搬上舞台,而是将“册子”先给了天津的马志明先生,经少马爷二度加工后与谢天顺搭档首演即大获成功,在一次次舞台表演打磨后,《论拳》便成了马志明的代表作之一。少马在使这块活时已经年过半百,从表演风格上看已经转型为稳重、大气的台风。这与怹年轻时表演《夜来麻将声》、《纠纷》、《戒烟》等“犯犬”的使活方式截然不同。沉稳的台风、不急不缓的铺垫慢慢拢住观众耳音,再到后面背拳法的大段贯口时,再次展现了马氏相声特有的贯口处理技法,张弛有度、字字清晰入耳且富有节奏律动,让观众听起来舒服没有喘不过气的压迫感。最后日本拳的底包袱时,少马爷还不忘“犯犬”跟谢天顺配合划拳动作......整个段子一贯而下,节奏掌握极为精到,谢天顺与少马的搭档可谓天衣无缝。在马谢裂穴后,马志明带着徒弟黄族民也使过这个段子,同样效果不俗。马志明版本的《论拳》一炮而红让杨进明有了底气,经过再次整理改编,这个段子以一个全新的名字《杨家神拳》重新搬上舞台,铺垫部分,为杨议量身定制的包袱也充分展示了杨进明在创作方面的过人才华。由于逗哏演员的不同,杨议分别用姜昆、冯巩、李金斗、杨进明四番祖上家业的小包袱作为垫话自然过渡入正活,“用着姜家大胰子、拎着冯家大手巾、穿着李家大木屐都上我们杨家大池子来了”。而杨议背拳趟子时的节奏与其在《笑语欢歌》中背歌名贯口也如出一辙,从头至尾突出一个快字,这也是大多数相声演员背贯口的习惯。“紧”的时候必须要把台下的掌声要下来。与少马的版本相比不能说孰优孰劣,纯粹取决于演员的表演习惯及观众的欣赏角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