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口相声是一个人的独奏,对口相声是两个人的二重奏,群口相声则是三个人以上的合奏。虽然理论上四个人以上也可以成为群口相声,但随着人数的增加,创作和表演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容易变成一片混乱的噪音。
因此,虽然人数众多可以带来更多的元素和可能性,但保持良好的协调和配合,才能真正展现出群口相声的魅力。
在旧社会,相声艺人通常都是一对一搭档,逗哏和捧哏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逗哏需要分一部分钱给捧哏,比例可以从19:55不等。
尽管群口相声的数量较少,但是从创作难度和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它在相声作品中的占比并不高。然而,尽管数量不多,群口相声的精品率却相当高,其演出效果甚至比对口相声更出色。
因此,本文选出了十段优秀的群口相声,其中包括五段传统群口相声和五段现代群口相声,希望与大家分享。
金刚腿《金刚腿》、《找五子》和《四字联音》等群口相声都是以文字游戏为主的传统相声。这类相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想要说得好、说得火,确实不易。
如果你打算尝试群口相声,先从这几个段子入手,会是非常好的练习。而《金刚腿》则是这类群口相声中的代表作,比较经典的版本包括马季、刘宝瑞和郭全宝的演绎。
《秦琼卖马》是相声界经典的作品之一,因其包含唱的部分,需要演员有高超的唱功,所以并非所有相声演员都会选择表演。
侯宝林、高凤山和刘宝瑞的版本被誉为最经典的版本,德云社在走红前也曾表演过并得到好评。虽然郭德纲、高峰和于谦的版本在网络上流传,但相较于前两版仍有所欠缺。
何云伟也表演过这个作品,他的唱功不错,只是搭档稍显不足。
酒令,这个群口相声,有一个引人入胜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每个经典版本里都有苏文茂的影子。例如,在录制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中,他与马志明、王佩元合作了一版。
此外,苏文茂还与常家六位相声演员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丰、常贵田、常贵德合作过常家版的《酒令》,以及与他的徒弟赵伟洲、崔金泉等人合作过。
甚至,冯巩在几年前的春晚中与贾旭明等人合作的《我爱诗词》也可以看作是《酒令》的改良版本。
弟子训练很多人可能一开始都以为这是一段现代相声,因为这段相声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合作就是马季、赵炎和外国人史可达的合作。
《弟子训练》有两个版本,一个《文弟子训练》,一个《武弟子训练》,经常说的《弟子训练》应该是指《文弟子训练》。
这段相声现存最早的录音版本应该是常宝堃、赵佩茹和荷花女的,其中的核心台词和笑料和马季赵炎史可达那版并没有太大区别。
《训徒》是中国传统的相声表演,以其简单但知名的剧情和丰富多样的版本而广受欢迎。目前,王文玉、田立禾和刘学仁的版本被普遍认为是最好的。
此外,德云社等知名相声团体也经常上演各种版本的《训徒》,包括《大训徒》、《小训徒》、《文训徒》和《武训徒》等。
其中,郭德纲、高峰和烧饼的版本以及郭德纲早年和曹云金何云伟的版本也备受好评。总的来说,《训徒》的最大亮点是那个装傻充愣的徒弟,而这段子的表演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徒弟的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马季曾另辟蹊径地启用外国人来扮演这个角色,而烧饼凭借其外形条件也适合扮演这个角色。但是,无论如何,刘学仁的版本仍被认为是其中最好的。
《扒马褂》是群口相声的代表作,版本之多令人难以置信,几乎和《汾河湾》《黄鹤楼》一样成为了相声演员的必修课。
这段相声讲述的是“圆谎”的故事,其丰富的表演空间和容易出效果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经典的必修课。虽然《扒马褂》的表演者众多,但经典版本只有几个,其中郭荣起、马三立和赵佩茹版本被誉为经典绝唱,他们采用的是“骡子掉茶碗淹死”的桥段。
刘宝瑞、郭启儒和马季的版本也十分出色,他们采用了“大风把井刮到墙外头”的桥段。
在各种版本中,如北京曲艺团高德明、王长友和王世臣版,赵世忠、赵振铎和李金斗版等,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侯耀文、石富宽和师胜杰也有一个优秀的改良版,他们把马褂换成了车,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扒马褂》已成为相声界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郭德纲、于谦和烧饼的版本,也有观众认为烧饼换成张鹤伦也不错。
有趣的是,《扒马褂》已经成为了德云社的一道特色菜,只要是郭德纲看中的演员,他就会邀请他们一起演出这个节目。
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早在这之前,马季和李金斗也曾经这样做过。
五官争功——现代群口相声的经典代表作,寓教于乐的典范。然而,有人评论它具有小品的特点,这反映出现代群口相声正在逐渐表演化。
不过,至少在《五官争功》中,这个特征并不明显。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深沉的立意,其次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才是各种包袱和五官的契合。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段群口相声的表演非常规范,几乎没有多余的话语,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整体表演流畅无阻。
有人说这段相声过于吵闹,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静心去听。无论如何,《五官争功》都为现代群口相声树立了一个优秀的起点和极高的标准。
《开水养活鱼》这段相声,不仅拉近了群口相声与小品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保留了相声的核心元素。这段相声的创作专家阎月明,以其独特的才华,创作出了多部优秀的群口相声。
在表演上,高英培、唐爱国、李金斗、孟凡贵和阎月明组成的团队,更是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合作,不仅推动了相声的发展,也让观众们领略到了相声的魅力。
偏离主题这是一段仿佛小品般的群口相声,其构思、结构和笑料都采用了相声的形式,但是表演方式却更像小品,即所有的角色都没有跳出。
这是当年相声行业自发寻求改革的一个重要作品,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不管像不像小品,《跑题》的立意都很好,不仅讽刺力度大,而且与现实紧密相连,还很容易制造笑料。
即使过了二十多年再听也不过时,这就是优秀、经典作品的特点吧。
侯耀文在《新潮商人》中展现了超越他父亲的高超技巧,他的翻脸速度令人惊叹,堪称一绝。虽然这个作品被很多人看作是群口相声,但其表演技巧仍然是相声的,因此不能算作小品。
《新潮商人》和《跑题》一样没有人物跳出,三个角色贯穿始终,因此也被视为同一时代的经典作品。
在春晚的舞台上,群口相声曾经走了很多弯路,其中有一些无聊的凑人数和应景的咯吱人,让人感到厌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西南北大拜年》,让人几乎想要呕吐。
而马东致敬父亲的《五官新说》虽然有立意,但是相声的底调却引起了很多争议,因此只能说这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曾经的春晚,能算得上佳作的群口相声寥寥无几,但有两个作品堪称经典,它们分别是李金斗赵卫国大兵的《免费电话》和姜昆、戴志诚、周炜、郑健和李伟健的《专家指导》。
相比之下,《专家指导》无论是在创意、表演,还是结构上,都更为出色,尤其是其结构,可以容纳各种元素,堪称一个优秀的框架。
此外,还有赵伟洲的《卖枕头》等优秀群口相声作品,有人可能会提到姜昆的《回眸望九》,但这更多地被归为相声剧的范畴。
一直以来,群口相声的创作与表演水平似乎正经历着逐步的滑坡。现在的群口相声,要么偏向于小品风格,要么过于热闹,立意浅薄,结构混乱,节奏紊乱,表演过于浮夸。
因此,我们只能怀念那些经典作品,希望能将它们传承下去,并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优秀群口相声诞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