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资源 >> 正文 >> 正文

现在的德云社这么火,网友你对中国相声知多

来源:相声 时间:2022/11/18

现在能让你叫的上名字的相声演员有几个呢?这位是不是很熟悉呢?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著名相声演员有马三立,张寿臣,侯宝林,刘宝瑞,马季,侯耀文,苏文茂等。

相声大师马三立相声大师侯宝林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朱绍文(—)相声界祖师爷。是对口相声的奠基人之一。艺名穷不怕,他创作的《字像》讽刺贪官污吏,是早期对口相声中一段有代表性的作品。朱绍文的艺术生涯,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代。

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80年代,在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给大家科普一下。小品这个艺术形式是春节联欢晚会所诞生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陈佩斯、朱时茂所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为春晚历史上的第一个小品,从此,陈佩斯和朱时茂开创了中国小品的先河,堪称一绝。

小品与相声不同之处,前者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后者则是中国传统艺术,小品开始后演员可以随意走动但相声却不然,但是相声却可以通过语气、固定位置的肢体语言表达笑料。相声是“说学逗唱”,重在“说”,一般不用道具,不化妆;而小品不仅用道具,要化妆,而且重在“演”,通过表演取得效果。

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

相声按按内容功能可以分为:讽刺型相声;歌颂型相声;娱乐型相声

按人数多少: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

我们熟知的德云社成立于年,曾经名为“北京相声大会”。年起,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