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在电视机还没普及前,收音机就是家里娱乐设备之一,那时,最喜欢的广播节目,除了小喇叭节目、评书、广播剧外,相声就是特别让我留下深刻印记的节目。
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这三位相声宗师的作品,从小就经常收听,至今仍留有深刻印象。
对于这门语言艺术,有句话形容得很贴切,那就是“相声肚,杂货铺”,说的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大量知识,说得夸张点,那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历史,后知百家,三教九流都得知道一些,讲的就是个通古博今,要不然出不了好作品。
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讽刺嘲弄,针砭时弊,插科打诨,所以吧,从小我就特佩服相声演员有水平,神马都知道,文化境界超高。
相声让人发笑,自然离不开调侃,只要有听过老一辈相声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我们就能从中听到不少有趣内容,调侃历史人物,调侃历史事件,调侃风俗,调侃戏曲,调侃传说等等,说的人妙言如珠幽默诙谐,听的人津津有味笑口常开。
调侃是相声艺术重要手段,用今天的话说,类似于恶搞。不过呢,相声前辈们的调侃功力绝对一流,三言两语间就将世间万态呈现在听众面前,不靠道具,不靠怒喷,不靠动作,不靠标题,四两拨千斤,显得顺理得章。
调侃与恶搞似乎就是孪生兄弟,总有相似之处,实际上相声前辈中不少经典段子都曾经拿一些历史名人开涮。
举几枚栗子,一代相声宗师马三立先生有个相声节目叫《吃元宵》,说的是孔子带学生们出游,兜里没剩几个钱,结果孔子装傻充愣,卖弄学识,公然骗吃骗喝,展示出一个忽悠者形象。
同为相声泰斗的侯宝林先生有个相声作品叫《讲帝号》,将清朝入关后的十个皇帝的年号挨个调侃了够,另类解释让人忍俊不住,根本停不下来。
刘宝瑞,以单口相声见长,也有个相声作品叫《珍珠翡翠白玉汤》,里面拿朱元璋说事儿,将民间关于他命人大量制作珍珠(剩饭)翡翠(白菜)白玉(豆腐)汤的传说重新演绎,同样让人捧腹大笑。(由于篇幅关系,这三段相声大家可搜索听听,便知)
如果穿越时空,以上三位相声大佬的这三段相声在当下发表,还真不知会惹出什么风波。被围攻,被谩骂,被扣帽子,这都不好说。
按说时代发展,这大众包容心与接纳度也应该保持同步,但偏偏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开放与包容格局下,却时常因为调侃,有人理解为恶搞,就出现不和谐声音,实在让人费解。
以上三位相声名家,将一些历史名人作为创作题材,在嘲笑戏弄间为普罗大众带来欢声笑语,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在调侃与恶搞,大家都不较真,因为相声本来就是艺术创作手法,离开夸张手段,相声就不存在了,如果真要这么较汁的话,那些相声名家早就改行当学术研究员。
如果用当下一些人的判断标准,搞不好,以上三位相声大腕的一些作品都要被打上社会影响不好的烙印,我觉得吧,相声也好,喜剧也好,小品也罢,段子也罢,人家走的都是搞笑路线,只要不是过于恶俗,起码的创作空间还是应该允许的,要不然,真像侯宝林先生的另一相声的名字《改行》一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