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前景 >> 正文 >> 正文

郭德纲是如何带偏相声的,先曲解艺术规律,

来源:相声 时间:2024/8/14

郭德纲重新带火了相声。虽然中间也有时代的因素,但这个观点基本上很少有人反对。

郭德纲重振了相声行业。虽然走红挣钱的主要是德云社,但这个观点反对的人也不多。

郭德纲拯救了相声艺术。这个观点估计除了德云社粉丝之外就很少有人认可了。

相反,郭德纲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带偏了相声。

有人说“没有郭德纲,相声就黄了,有了郭德纲,相声更黄了”,戏谑之言颇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本文就聊聊郭德纲是如何带偏相声的。

作为一门面向普罗大众的语言艺术,相声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应该遵循的宗旨是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这是整个行业公认的艺术原则,估计没有人反对。

没有“雅”和“教”,相声就不能上升到语言艺术层次,更不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会在国际上造成影响,也就没有艺术上的生命力。

没有“俗”和“乐”,相声就不会赢得那么多的观众支持,不会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普及程度,也就失去了市场层面的生命力。

所以,雅和俗,教和乐,本应该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创作原则,不光是相声,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对文学、音乐和影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在相声行业历史上,虽然水平有高有低,但相声艺人们始终坚持往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方向努力,中间也有一些弯路,比如在特定场合或特定时期过于注重“雅”和“教”的成分,降低甚至忽视了“俗”和“乐”的成分。

什么样的相声称得上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和《空城计》,马三立的《买猴》和《十点钟开始》,马季的《友谊颂》和《五官争功》,姜昆的《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和《着急》,牛群冯巩的《拍卖》和《点子公司》等。

相声行业在这八个字的指导下走得还算顺利,虽然精品相声不算很多,但总算路子没走偏。

郭德纲横空出世爆红的时候受到了很多相声爱好者的欢迎和期待,因为他走了一个在当时相声行业内已经变得稀少的通俗和娱乐路子,正好和《快乐女声》、芙蓉姐姐一样赶上了全民娱乐的热潮,于是郭德纲就爆红了。

应该说,郭德纲走红时的相声作品已经满足了“俗”和“乐”的要求,如果他再继续精进,能够满足“雅”和“教”,那么他就是下一个相声大师,这在当时的相声爱好者那里几乎是公认的。

比如郭德纲的《我要幸福》,整体风格上模仿了姜昆的《着急》,但其内容要更接地气,也就是更俗一些,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市民的悲催生活和扭曲心理再现,一下子就能俘获很多普通观众的心,获得台上台下的共鸣。

还有郭德纲的《西征梦》,改编自传统相声《打白朗》,保留了原作的荒诞风格,同时加入了很多时代元素,让整段相声显得与时俱进还很俏皮可爱。

姜昆成名时的代表作如《如此照相》、《想入非非》和《祖爷爷的烦恼》都是他自己创作的,风格上比较直接,但有些缺少内涵上的升华。后来他和北大才子梁左合作,一个写一个改编,创作出了一批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精品相声。

郭德纲成名代表作和姜昆成名时的作品一样,风格上都比较直接,也都缺少艺术和内涵上的升华。

巧的是,郭德纲身边也有一个北大才子徐德亮,虽然徐德亮的水准可能没法和老学长梁左相比,但至少他能够提供一些郭德纲靠自身能力难以企及的东西,如果郭德纲能够利用好徐德亮或者其他才子,把自己的作品做一个系统升级,创作出一批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精品相声,那相声大师的称号绝对跑不了。

姜昆给了梁左非常好的回报,帮他出书帮他拿奖各种提携,让两人的密切合作持续了十年。

郭德纲成名后没几年,由于待遇问题徐德亮选择和他分道扬镳,郭德纲也没有再找其他合作伙伴,除了模仿姜昆《明春曲》搞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国相声史》之外,再也没有在相声艺术道路上更进一步。

就算郭德纲的相声艺术没有进步,如果他能够保持成名时的状态和追求,成不了相声大师,至少也能成为相声一代名家。

可惜,郭德纲发现了两个严重问题。

主观上郭德纲没有让相声艺术更进一步的才华,也没有靠谱的合作对象,指望到德云社混饭吃的杨进明和刘春山还不如指望他自己。

客观上通过《中国相声史》首演的惨败,郭德纲也发现了他的相声观众群体存在很大的欣赏水平问题,他们只喜欢俗,而且还不光是通俗,甚至是越低俗越喜欢,欣赏水平上不去。

于是,在这种主观没有能力,客观没有动力的情况下,郭德纲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彻底抛弃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的追求,为了迎合他的粉丝和消费群体,大搞以荤段子、屎尿屁和洒狗血为代表的三俗相声,在越来越能挣钱的现实下,终于把德云社的相声甚至包括部分同行都给带偏了。

当然,郭德纲自己也知道,庸俗、媚俗和低俗的三俗东西终究是个隐患,存在极大的道德成本和经营风险,于是他用了两招为三俗相声洗白。

第一招是故意曲解艺术规律。

雅俗共赏的“雅”是什么?侯宝林大师给出的是八个字:格调,品位,文化和修养,郭德纲干爹、著名相声作家廉春明给出的是四个字:寓意和审美。

郭德纲把“雅”给曲解成了高雅,而且是脱离群众曲高和寡的高雅,这其实是一种对相声审美的严重曲解。

雅俗共赏的“俗”是什么?很简单,通俗,浅显易懂且适合大众审美的水准叫通俗,就像我们常听的歌曲里有一种通俗唱法一样,普通人张口就能唱的就是通俗唱法。

郭德纲的相声是以通俗成名的,但他却在成名后将通俗给曲解成了低俗,把荤段子、屎尿屁和通俗混淆了。

寓教于乐里的“教”是什么?是知识和内涵,是能够感染人并且带动人的内容。

马三立的《买猴》里面有“教”,通过马大哈这个人给观众带去警示,做事情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里有“教”,讽刺了那些不懂装懂盲目指挥的外行,警示人们不能外行指挥内行,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姜昆的《电梯奇遇》和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里也有“教”,讽刺了只会喊口号人浮于事的官僚主义,警示人们官僚主义害死人。

郭德纲说过的一些传统相声里当然也有“教”,说书唱戏劝人方,劝人向善当然也属于“教”。

郭德纲则把“教”曲解成了单纯说教,把讽刺丑恶的“教”说成是喊口号教育人。

颇为讽刺的是,郭德纲嘴上反对相声要有教育意义,但他自己倒是没少在相声里教育粉丝,口头禅就是“听相声,长学问”,他的饭圈拿他的话当金科玉律,证明郭德纲的教育成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招就是制造艺术对立。

雅俗共赏本意是让相声艺术能够得到更广泛地欣赏,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都能听,都能喜欢。

郭德纲却刻意制造雅和俗的对立,让相声里只能有俗不能有雅。

如果相声只有通俗倒也没啥毛病,但郭德纲和德云社相声里更多出现的却是三俗,如果相声按照三俗的路子走下去,那必然是一条死胡同。

寓教于乐本意是让相声能够有多重内涵,有娱乐也有教化,这是相声老祖宗一开始就坚持的创作表演方向,郭德纲的干爹廉春明就指出,创作相声就三个要素:娱乐,审美和寓意。

侯宝林举过一个例子,人家要坐下,你把凳子撤了,他摔一个大马趴,大家哄堂大笑。可乐吗?可乐,但这不是相声。

郭德纲刻意将“教”和“乐”对立,让相声里只有乐没有教,这就相当于把廉春明所说的审美和寓意去掉,只剩下娱乐,这同样会让相声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综合起来看,如果按照郭德纲这两招走下去,相声抛弃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的艺术规律和原则,选择以三俗为主要内容的单纯娱乐路线,那相声行业就不光是走偏的问题,甚至是有可能快速消亡的问题。

最后,不妨重温一下第十一次文代会的艺术指导路线:

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

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