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愿意提及这个话题,因为真的没有东西可写,而且有表演机会的这些艺术家们,也代表不了相声的真实水平,开会到各地去“采风”、“下基层表演”更不是相声发展的正道。
像是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先生的徒弟刘伟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开头写:“曲协深圳开大会,欢欣鼓舞。”刘先生的话题实在犀利,第一个问题:“这么多人的挑费、劳务费是谁出的?”
但愿不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招摇撞骗、游山玩水。也不能瞎猜,表演的场子接几个广告,也不少挣,您说呢?
相声大会的现实性
既然是非遗的相声大会,那么相声的传承人应该尽数到场吧!在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中,相声的传承人有三位:常宝霆,马志明和姜昆。
常宝霆先生已经过世,那么马志明先生也应该到场表演一段,或是委派能代替马家相声特色的演员出现,要不怎么能称非遗大会,非遗的是相声,可不单是北京相声、体制演员的相声。
所谓的相声大会,不过是这个利益团体之间结合的纽带,维系存在感的一个凭证。
去了第一件事就是拍照,等这一批老人走了,自己拿出这些照片来,就是最鲜活的历史,等到电视台采访就不会没话说了。相声说得不好,但露脸的事可一点都不能少。
从公布的节目名单当中也可以看到,演员的阵容都是北京的相声演员,关系套着关系、师承套着师承,但凡有点腕儿的老演员,都带着自己的徒子徒孙走上舞台,结识人脉。
里面有两对比较特殊,一对是马小平(曲协副主席,都懂)、弓瑞师徒,一对是来自黑龙江的刘骥(师爷师胜杰、师父刘彤)、李大宇。
看到没,虽然来自外地,但和北京相声圈脱不开关系。唱豫剧的范军都能上台说段相声了。这就不像是宣传文化,而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上台出汗来了。
姜昆依旧占据C位(模糊记得去年是冯巩),说的相声依旧是《乐在其中》,为什么说是依旧,随便一搜都能有五个不同地方的视频,看来这段作品的反响真不错;
前些天饱受争议的周炜老师缺席了,要不然不是演员就得是主持人,看来盗号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不小;
跳槽的窦晨光、常鹏旭出场了,真的是走了一步好棋,西安能有两对登台,看来苗阜的能力真的不错,能带着西安的相声一展宏图;
天津就一位刘俊杰上场,大概率是顶常家的位置,要不然这能力不够标准,看来天津曲艺之乡的称号的自己吹得。
活动的意义有多少
真不错,相声界同仁的大聚会,共同促进相声的繁荣,促进非遗艺术的传承,促进相声影响力的进一步拓展,并将阵地铺到了文化底蕴完全不同的深圳。
相声就是北方的艺术,或者说就是北京、天津的艺术,要宣扬要促进也得注意到底有没有适合的土壤。
个人观点,相声的发展要从环京津一带开始,也要把重心放到这上面。放到深圳去送票,就像是把京剧送出国巡演一般,并不能展示内涵、品味真谛。
对这类所谓宣扬相声的活动,真正的效益能有多少,真正能做到振兴的作用吗?这有待商榷。听说一直是送票看演出,基础培育的也不咋地!
相声的发展进入一个颓势期,如今的相声局面更是虚假的繁荣,多办活动是好的,但检验活动的效果也是需要的。
以前相声举办盛大的集会时,都有几对演员、几个经典作品涌现出来,成为影响时人的名篇,但近些年活动办的不少,冲出来的人可不多。
无论是所谓主流举办的相声小品大赛,还是所谓非主流主持的《相声有新人》,抑或是央视主办,陈佩斯、郭德纲担当导师的《金牌喜剧班》。
不否认提高了一些演员的知名度,但远达不到火爆全国的水平,作品的水准也够不上高标准。带不出新人、写不出新作品,再多的大会也白搭,只会浪费钱。
不敢多说,近十年就出了一段《满腹经纶》,就这一段,使苗阜获得了多少曝光量,观众重播了多少次?不是说观众审美水平禁锢了,而是优秀的作品太少了!
没有德云社不见得是坏事
大家也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会说相声的都没被邀请,能动态表演的都是不会说相声的,这是对德云社的侧面肯定!毕竟侧重点不同。
所谓的非遗,是文化遗产,要宣扬文化遗产,作品就该是历久弥新的段子,而不是新创作的作品。旧瓶装新酒,才有非遗的内涵,都是新的扯什么非遗?
德云社能让老树开花,但最根本的还是太花,三俗的相声登不上大雅之堂,也少挨一些骂。用自己的力量促进曲艺的振兴,这才是最该做的事。
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