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相声 >> 相声前景 >> 正文 >> 正文

笑果导演复盘吐槽大会第五季吐槽依然是

来源:相声 时间:2022/12/17

作者

乔小凡

编辑

友子

四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天空飘着小雨,数娱君在上海一家咖啡店见到了《吐槽大会》第五季的执行总导演杨晓雨。

节目收官后,导演组终于有了短暂的休假。杨晓雨一身深色休闲运动装,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起自己接下来要带宠物搬家。

在经历了增设对抗赛制、引入新人嘉宾、花式吐槽风格洗礼的三个月后,《吐槽大会》第五季正式尘埃落定。连续剧般跌宕起伏的赛况,配合易立竞、许知远、大张伟等话题嘉宾的出圈表现,让这一季口碑实现逆转——本季节目收获30多个热搜,近三万豆瓣用户最终给出了6.6分,反超近两季。

在接受数娱君采访时,衍生节目《吐槽吐槽大会》完结不到一周,杨晓雨本人也还沉浸在对第五季的复盘和思考中。

“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工作人员,怎么会被一个比赛的情绪带进去了呢?”

总决赛当晚大张伟夺冠前,按照流程首先公布了决赛第二轮PK的成绩(阎鹤祥第一),而大张伟的编剧站位靠后,错以为这是最终排名后很低落,那一刻刚好被录下了下来。结果当主持人张绍刚和李诞宣布大张伟是本季冠军的时候,几位编剧不由自主蹦了起来。

(《吐槽大会》第五季冠军大张伟)

这种全员真情实感投入的现象,在《吐槽大会》几乎每期都在上演。

事实上,《吐槽大会》的能量不仅会辐射给幕后人员,也长久地影响着观众和来到这个舞台的嘉宾,它已经超出了一档普通综艺的范畴,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国内脱口秀的发展。

嘉宾不讲“武德”、吐槽花样百出

都是创新的“壳”

李诞曾在节目里向观众坦言,说《吐槽大会》第五季的赛制看起来就像是“拍脑子”想的——其实不尽然。

“前四季做单场吐槽相对容易些,可以说只需要一场场准备就好了,但我们把第五季做成了像连续剧一样,要考虑它的故事情节走向。”杨晓雨向数娱君介绍。

为了让各期内容密切关联,节目组反复推演了采用什么样的赛制可以激发嘉宾的舞台表现,最终采用不同阶段战队对抗的淘汰赛制,所有的设置都要服务于台上的脱口秀表演。

但《吐槽大会》作为喜剧节目,最重要的仍是过程。“不应该将它当作比赛,冠军在我们节目里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带给大家快乐。赛制只是让节目有更多创新空间的一个壳。”

事实证明,颇具竞争感的赛制能促进嘉宾更好地沉浸其中,为了自己团队胜利,嘉宾们时常给出一些节目组意想不到的看点。

以辣目洋子“叛逃”情节为例,杨晓雨爆料,这条故事线其实是嘉宾们当时灵机一动搞出来的。

“当时辣目洋子被淘汰,刚好马思纯队赢了,但因为他们队长不在,少了一个人,就想着把辣目洋子拉过来。这种时候,我们的真人秀导演要完善对应的故事线,比如赶紧追出去拍摄其他人此刻是什么反应。”

到了第二期的“补刀”环节,“永远队”全员出动也带来了新看点。

“这是大老师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节目一开始规定每次‘补刀’只出一人,但他们组直接问导演说可不可以全上,我们说随便你们开心就好了。这一案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惊喜:原来我们节目还可以这样,脱口秀表演中包括阎鹤祥的定场诗,中间还有弹壳的rap等等,啥形式都有。”

“永远队”采取另类表演形式的“散装”脱口秀并非本季独一份的高光时刻。易立竞的审问式吐槽、许知远的文化式吐槽、大张伟和王勉音乐互动式吐槽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总决赛,第二轮中阎鹤祥同笑果编剧团队的“相声脱口秀”、大张伟一如既往“啥都整就是不好好说脱口秀”,运用了音乐、道具、舞美、魔术等元素,更将节目气氛推向顶峰。

“大老师所展现的音乐脱口秀,其实是脱口秀历史上已有的一种形式,总决赛的第二轮也是我们本季节目关于圈层碰撞很好的诠释。”杨晓雨点明。

但杨晓雨也表示,大刀阔斧地更新赛制也许从导演组角度看会显得比较重要,在观众那里可能只是一个“壳”,“大家看的是新鲜感”。

圈层碰撞

“流量咖位反而不那么重要”

回顾这一季《吐槽大会》所表达的初衷,杨晓雨频频提到一个词:圈层碰撞。

杨晓雨认为,之所以这季节目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吐槽,首先是由于嘉宾代表着不同圈层文化,另一个也确实因为竞争性的赛制激发和督促了大家,所有人都真情实感地参与到比赛之中,最后才能将代表自己圈层的东西呈现给观众。

她和数娱君分享了节目邀请嘉宾两大基础条件:一方面,嘉宾的舞台表现力,这直接关系到TA在舞台上的效果,包括嘉宾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嘉宾的吐槽精神,嘉宾能不能接受别人对他的吐槽、能不能放开去吐槽。

即使到了第五季,“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的slogan依然能准确地诠释《吐槽大会》的内涵,甚至要求会更高。

“当有嘉宾实在放不开时,我们会开玩笑问他:别的嘉宾可能怎么怎么吐槽你哦,你打算怎么回应?这种时候对方很快会代入进去,基本上聊得都比较轻松愉快。”杨晓雨笑着说。

在这一季中有不少热门综艺的话题人物,包括同时出现了《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及《追光吧!哥哥》的嘉宾。杨晓雨解释,并不是因为其他节目火才特别进行联动,归根结底还是观察热点人物自身所代表的一个群体、一种现象,他本人是否有一些观众在意的讨论点。

“比如汪东城,他背后可能有一个大家比较想讨论的话题叫做‘油腻’;像《姐姐》可能就是做一些女性相关的知识,包括像金莎、李菲儿等姐姐,她们是在婚恋话题上和大家比较有共同话题,我们才会去邀请。事实上,通过复盘我们就觉得,嘉宾的流量和咖位反而不是那么重要,当然几点兼备更好。”

至于当初考虑邀请易立竞,则是因为节目组机缘巧合看到此前网友制作的短片《中国吵架王》。

“我们意识到易立竞老师会给《吐槽大会》舞台一种很新鲜的感觉。她很直接,很符合节目的吐槽精神。包括她去《姐姐》第一季采访,有些提问可以说是直接把槽点摊开来问对方,在我们舞台上从来没有过这种形式,并且好像只有她可以这么做,我们就觉得她非常适合这里。”

与易立竞类似,同属文化圈层的许志远则给人另一种错位的期待感。

“虽然他看起来跟大众流行的文化格格不入,但他是一位很好的文化圈层的代表,而且他有一档访谈节目《十三邀》,外界对他还是比较有感知的。他的节目刚好和我们节目类似,都在寻找‘别的圈层’,我们就觉得双方像这样碰撞一下应该也还不错。”杨晓雨介绍。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许知远上场吐槽薇娅的那期,其实他本人和在场大部分嘉宾都有交集,比如他采访过当天的主咖薇娅,和金星也是多年老友,“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也算是另一个纳入考虑的因素。”

在搞定嘉宾的基础上,编剧就会分组启动采访、收集嘉宾信息、写稿等工作。杨晓雨形容,《吐槽大会》编剧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嘉宾的想法、价值观进行外化”。

“如果把脱口秀表演看成一篇作文的话,嘉宾是提供主要思想,我们可能只是提供一些修辞手法,让最终呈现的内容变得更吸引人一点。”

杨晓雨告诉数娱君,许多嘉宾都对积极参加到节目过程中抱有很大的兴趣,比如大张伟对脱口秀文案的参与度非常高。

“大老师的编剧都是一些了解音乐的人,而他那些梗除了音乐之外都比较‘邪门’,编剧也会多多去了解他的风格,基本属于共同创作。他本人会有一些很好的创意,我们的编剧去判断这些创意是否可行,包括把他的创意落地,或者只是将他的创意优化一下。”

在杨晓雨看来,嘉宾们本身就有一些很鲜明的标签,只需做好自己,往往就能协助《吐槽大会》进行内容传播。换言之,《吐槽大会》其实是在不同圈层嘉宾各自已有的标签上进行了碰撞和融合,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看点加密、效果加强的“吐槽合集”。

“要先过自己心里那关”

在笑果,《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两档节目幕后是同一个团队。

当然,即使是新入坑的观众,从《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的“雪国列车”到《吐槽大会》第五季的“勉笠CP”,也能看出幕后团队风格上的一些端倪,本季《吐槽大会》甚至在节目中自嘲干脆改名《我们吐槽吧》。

谈及炒CP,杨晓雨忍俊不禁,“一开始真的是开玩笑。比如说建国和雪琴,他们两个可能有一些神似,我们只是在节目台本里设计了这么一下,说两位是不是可以拉个红线,没想到会起这么大的效果。”

虽然前有“雪国列车”CP无心插柳引发观众狂欢,但后续接连不断出现的各种奇怪的CP,反而是为了消解“笑果文化是不是只会炒CP”之类的质疑。

(“雪国列车”CP)

“其实我们也知道不能因为炒CP带来热度就一直炒,这只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小设计。很多东西都会出现反噬的,不会说它火或者是大家想看,我们就一味地去做。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啊?怎么又来这套’,连我们都受不了了,观众肯定也不会觉得新鲜了,所有的内容都要先过了我们自己心里那关。”

经历了这一季《吐槽大会》,节目组收获了不少经验,杨晓雨概括为“不一样的圈子,大家就是会有不同观点”。

正因为如此,节目组考虑下一季《脱口秀大会》还是会让更多行业的人尽量参与进来。“哪怕他们可能不是那么专业的脱口秀演员,他们只是在自己行业里比较爱表达、比较能说出自己行业的故事,或者是以好玩的形式告诉大家他们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一个已被验证过的案例是《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中的House。“他讲述了银行员工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角度,别人没有讲过,大家之前也没有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