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 https://m.39.net/pf/a_4771443.html来源:北方网天津年味浓——贺新春天津北方网讯:今年春节,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过节的氛围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过年”的期待。春节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节日,其中最能体现仪式感的就是年俗。新的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新的年俗习惯,但是无论新旧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凸现了过节的文化气氛。听茶馆相声过年新民俗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到茶馆听相声成为很多天津市民和留津过年的外地人的娱乐首选,天津大大小小相声茶馆、会馆早早开箱,票房火爆,观众中既有年轻人结伴而行,也有全家扶老携幼而来,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春。位于红桥区陆家嘴中心的谦祥益文苑大年初三开箱,奉上了一场特别的演出,是专门为留津的外地工作者准备的。在满足疫情防控的要求下,观众有序进场,大部分观众都是第一次到茶馆听相声,演出中观众笑声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家黑龙江的观众说,天津的相声继承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能听到这么地道的相声,不虚此行,同时茶馆里热闹欢乐的氛围,也让他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到茶馆听相声这些年已经成为天津的新年俗,不仅本地人喜欢,更是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往年,一到春节就有不少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专程到天津茶馆来听相声。很多茶馆、会馆基本上腊月二十九封箱,初一开箱,场场爆满。今年,很多留津的外地人也走进了茶馆,感受独特的年味儿。那么天津茶馆相声的魅力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天津谦祥益的负责人史清元曾经问过外地来的观众,不止一位观众告诉他,传统、地道、耐听,听完一次还想听。的确,对传统相声的传承,是天津很多相声茶馆演出团队的特色。就拿谦祥益来说,农历鼠年的封箱演出就是传统群口相声专场,其中有像《四门功课》《扒马褂》这种观众耳熟能详的老活,也有将多段传统相声整合创编的《上山打虎》,所有作品都是在老版本上二次创作的。谦祥益有一个工程叫“唤醒老活”,就是挖掘、整理、创新传统相声段子。“有很多传统相声,因为时代的变化已经不太适宜现在了,但是很多演员觉得很可惜,怎么办?就把这些活重新编改,变成能叫观众听得懂的作品。”史清元介绍。为了活化传统相声作品,谦祥益专门成立了创作小组,由演员许健和任鹏飞为核心,每周有两次集体创作研讨,集思广益把传统相声改编得更符合时代特点。改编传统相声是需要功底的,像《扒马褂》,是群口相声中的经典,很多老艺术家演绎过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各有千秋。这次新编的《扒马褂》以马三立、赵佩茹、郭荣启的版本为基础,将该版本中“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了”,改为“我们家奶牛叫别人抱走了”,还是围绕这句大话圆谎和拆穿的三人对话,在封箱演出中作为大轴登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创新的时候,大的结构我们不去拆改。人家本来构架也好,包袱设计也好,人物定位也好,非常准确的一个节目,我们不能给拆散了。”史清元阐释谦祥益的的艺术理念为“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比如这个新版《扒马褂》,它虽然内容变了,但是核心仍然是讽刺说大话、贪图小利圆谎的人,作品的架构也没有变。除了改编传统相声,谦祥益也注重新作品的创作,创作小组近一个月以来就创作了三个新作品,也将陆续和观众见面。“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创作小组的许健认为,创作相声作品尤其是在茶馆里演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地气儿,都得是观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经历过的事,才能引起共鸣。在茶馆里说相声,和观众距离近,包袱响不响,随时能观察到观众的反馈,演员不敢有丝毫懈怠。谦祥益规定,演出前后台不许玩手机,所有演员都在默念或对练作品,做最后的准备。“天津观众蒙不了。演员台上背完《报菜名》,下来上厕所,观众也来厕所,‘刚才少背一菜啊’。观众太内行了。”许健说。天津人以爱听相声、懂相声著称,历来相声演员都把获得天津观众认可视为成就,而很多演员在参加大型晚会和相声大赛前都会带着作品,先来天津的相声茶馆检验作品质量。“天津这一块土壤,老百姓就喜欢相声,这是得天独厚的。所以说经营这十几年来,我觉得天津的相声市场一直不错。”史清元曾经是一个商人,因为酷爱相声,阴错阳差经营起相声茶馆,从节目编排到演员队伍组建,坚持“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宗旨,很快赢得观众的认可。他给演员定下三个要求。“第一点就是能卖票,观众爱听,愿意花钱听你这段相声。第二点,必须能说给你的家人听,台下坐着你的父母、妻女,你好意思说。第三点,你创作出来的作品能不能传给你的徒弟,那就是比较经典的作品了。”说到带徒,谦祥益去年举办了一次面向全国的招生,有50多人报名,经过多轮筛选录取了3个人,都是本科毕业的年轻人,现在以团代学员的方式在这儿学习,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三个学员进步得非常快,现在都能上台表演节目了。在封箱演出中,三位学员杨泽宁、柏朔、李永昇富,和任鹏飞一起表演的是传统相声《武训徒》,讲的正是老师训诫学艺不精又心高气傲的徒弟的故事。戒骄戒躁,扎实学艺,也是谦祥益给学徒定的规矩。他们的带教老师许健就告诉他们,“不要求你们多火,你先别想,你就规规矩矩把这段相声说完就可以了。”为了让演员沉淀下来,多钻研创作、打磨技艺,谦祥益定期组织所有的演员一起学习。每周三有一个听读时间,每人都要读一本书,然后一起听一部相声作品,再谈一点感受。通过阅读曲艺、历史、民俗等书籍,观摩相声名家作品,大家不仅积累了知识,还激发了创作灵感。比如有位演员借到的书里提到天津皇会,聊到小时候的皇会是什么样的,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就商量着能不能以天津皇会为题材写一个活。而谦祥益能把读书活动坚持下来,还得益于相声图书馆的建立。去年底,天津图书馆和谦祥益合作共建的“天津图书馆谦祥益相声分馆”正式开馆,拥有相声曲艺相关图书余册,免费开放,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相声图书馆。此外,谦祥益还开设了相声博物馆,举办相声节、拍摄相声电视剧等,最近研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也吸引了游客的注意。“我们在研究出一些好的作品,把天津相声做得更好一些、更大一些。”史清元不仅要把自己的相声茶馆经营好,还要和所有的茶馆、会馆,相声团体一起,借助天津相声的影响力,为天津的文化旅游产业出力。留津过年要吃素饺子贺景玉和素饺子馅过年期间,天津的饺子馆总有顾客光顾。其中,津味素水饺就成了桌桌必点的饺品。记者晚饭时分来到位于河西区一家老字号饺子馆,市民王女士和北京的朋友正在聚餐。“这个津味素,是咱们天津人过年必吃的饺子。它代表的寓意是素素净净,来年所有的烦心事都没有了。”王女士给来自北京的朋友介绍道。据南开大学史志专家介绍,过年吃饺子已经有多年的传统了。“这既是个美食,又是中国传统的饮食,特别是一个节日食品。”实际上,“食角子”的习俗,与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就是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每天开始时段是子时,子时就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到了农历每年除夕子时,就是辞旧迎新年的交替,中国人管它叫交子。而交子和饺子正好是谐音,因此,饺子有寓意吉祥的文化含义。饺子馆后厨忙着包素饺子天津对饺子有独特的民俗,把饺子分为荤饺子和素饺子,素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忙着包,大年初一子时吃。贺景玉是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小时候的他不理解长辈们为什么偏偏过年要包素饺子。“过年第一穿新衣裳,第二能吃上肉,其实就为图这两点。小时候不爱吃素饺子,想吃点肉饺子。但是,老人告诉你,吃素饺子好。吃完以后,来年身体也好,生活也好,咱都平平安安的。”贺景玉说,小时候吃素饺子都是硬着头皮吃。可是,从小看着长辈们调馅、制作,长大后的贺景玉与饺品相关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提起天津的素饺子,他总是竖起大拇指。在贺景玉的印象中,小时候过年,长辈们做的素饺子和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素饺子不太一样。以前,素饺子里的每一样食材都要提前手工制作一遍,然后才能进入到包饺子环节。如今,无论是家里包的素饺子还是市面上销售的素饺子,都较比以前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良。此外,素饺子里每种食材的配比也有讲究。天津市民过年吃素饺子在郭凤岐看来,素饺子,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准备的食材一定要多种多样,这也与天津的文化紧密相关。“天津是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文化也是开放的、多元的和与时俱进的。所以到饮食上也是这样。”郭凤岐认为,吃素饺子跟天津的文化构成和文化特征是一致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饺子馅的种类也向多元化发展。加上天津依河傍海,一年四季的河海两鲜吃不完,所以也不乏三鲜馅、海鲜馅等。杨柳青年画唤起文化记忆制作莲年有余年画杨柳青画产生在元末明初,那时候,有一个雕刻的民间艺人来到天津杨柳青镇。每年过年,他就刻门神卖,时间长了,镇上的人也开始模仿。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这里的年画开始变得多彩了。融合了南北年画特点的杨柳青年画,从那时起,就作为贡品入宫。非遗传承人王文达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通过“半印半画”的方式制作出来,先在木版上雕刻出画面,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再彩绘。所以,杨柳青木版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又有画画的色调,等于是把木版画和传统绘画结合起来,画风从最开始的保守,到后来的活泼灵动,木版年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比天津城的历史还要早。”郭凤岐说。杨柳青年画堪称一绝,远扬五湖四海,清代举人蒋光庭在《题杨柳青画》中写道: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其中,在勾描、木刻、水印、彩绘这四大工序中,最重要的,也是让年画活起来的环节是木刻。今年75岁的王文达,从事了木版年画工作60年。对于他而言,年画的存在,不仅是年节的点缀,更是一段岁月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如今,王文达的徒弟们在坚持杨柳青木版年画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追求创新风格,在现代审美中有了自己的一片天。(记者王爱滢马雨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30.html